ximennong
2010/8/9 22:01:48
2008年1月,1980年出生的倪明就任大成创新成长的基金经理后,"80后"基金经理就陆续从"大浪淘金"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Wind资讯显示,在公布年龄的232名基金经理中,"80后"约占5%,共10人,他们执掌着500亿元资产。 "临危"受命 截至目前,公募基金的规模已经接近2.5万亿,基金持有人3000多万人。然而管理着如此巨资的公募基金界却面临着人才流失、人手紧缺难题。 由于"一肩多挑"的情况普遍存在,顶着巨大的业绩压力,一些老牌基金经理倍感分身乏术。加上其他的一些个人原因,公募基金经理出走私募已经形成一股洪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80后"一代的年轻基金经理"临危"受命。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起用年轻一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第三方研究机构好买基金的研究员刘朝阳感叹,"他们实在是太年轻了。" 分析师出身 从10位"80后"基金经理的履历来看,他们大多是分析师出身,清一色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还有一位是博士学历。 按照正常求学路径计算,25岁左右才能获得硕士学位,而这10位基金经理在接受任命时平均年龄只有28岁。2009年8月,万家基金的年仅27岁的邹昱掌舵万家货币,更是创下了基金界最年轻基金操盘手的纪录。 业绩不输老手 "80后"的业绩其实并不输于老手。 在海通基金经理业绩排行榜中,"80后"一代排在中位,其中还有个别表现特别突出。例如,去年获得年度"货币基金金牛奖"的邹昱,今年以来持续保持业绩,在货币基金排名中仍然名列冠军。 此外,汇添富的齐东超2009年7月就任时就管理着120亿元的资产。而近六个月,他仍排在188名股票型基金经理中的第28位。 某基金经理对表示:"不可否认,'80后'的一代接受新事物和敢于接受挑战的能力要比他们的前辈强。在基金领域表现为接受新的投资理念的能力要强。在操作上也比较勇敢,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质。" 麻雀将变凤凰 刘朝阳称,年轻的基金经理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保持业绩的持续性。他们的仓位波动大,重仓股频繁更换,投资策略往往不一致。不过,如今不少元老级基金经理都是从20多岁就开始挑大梁。如知名基金经理王亚伟,首度担任基金兴华的基金经理时才28岁。因此基金经理被认为是用钱和时间培养出来的。 在中国,基金行业是个新兴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发展,基金经理的年龄构成必然会慢慢呈现一个梯次。"80后"的基金经理逐渐崭露头角也应该是传承的过渡。 "我们不应该对'80后'的基金经理持很大的怀疑态度。"不少业内人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