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折经常有买包需谨慎辛遥 要不要认牌子?我的态度很坚决:"认!当然要认!"从头到脚,我的身上可以说找不到一个没品牌的东西,就算买肉包子和青菜,我也只认"巴比"和"孙桥"。至于街边外贸店里难辨真假的名牌尾单、菜场里没品牌的私人肉摊菜贩,我是压根不会光顾的。 发挥名牌最大价值 不过,虽然算得上有点穷讲究,我的开销却没有一般人想象中的大,这是因为我比较善于精打细算,同时确实还没那个能力可以做拜金族、销金女。诸如为买一个LV包一个月三餐都靠方便面度日,然后拎着挤公交的傻事我是绝对不干的。在我看来,这是消费名牌的初级阶段,其购物的目的不是使用,挑选标准不是是否适合,而是炫耀和昂贵。真正的品牌消费者,应该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认牌子以及能消费怎样的品牌,继而要掌握精明消费之道,这样,才能把名牌产品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获得好的生活品质,同时又不难为自己的荷包。 我毫不掩饰地喜欢名牌服饰,穿上名牌服饰,自己更有信心气场更强了,另外名牌服装确实质量挺括、细节过硬。这种信心和质量都不是假冒产品能带来的,况且,只要多关注国内外网站上发布的折扣信息,无论是逛本地的特卖会,还是去境外代购,都可以用低廉的价格买到原先高不可攀的名牌货。 就说我从美国代购的Tommy-Hifilger、Nautica衬衫吧,算上国际运费、代购费等支出,每件尚不足200元,这价格,甚至比一些外贸店的所谓"原单"、"跟单"还要低,比七浦路赤裸裸的假货也不过只贵出几十元钱,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做冤大头支持盗版?看上去,价格是要略高一些,但是,对于聪明的消费者来说,性价比应该比价格本身更重要吧。 慧眼辨明"假大牌" 要善于用最少的钱,通过最合适的渠道,买到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同时,还要避免盲目崇拜。比如一些境外品牌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也就是普罗大众的消费品,却因为较早来到中国,就欺负国人在开放初期还不太领国际行情,硬是把自己包装成了如梦如幻的奢侈品。如果消费者因此真就把它当成了高高在上的梦想去追星,这就真的是可悲可叹了。 我前不久刚去了趟美国,在大卖场冰柜里看到了和其他各种品牌冰淇淋混杂在一起的哈根达斯,一杯的价格才1.25美元,不过是一听可乐的价钱,远不及一张贺卡卖得贵,在国内却卖30元。去了不少城市,无论是纽约第五大道,还是华盛顿、芝加哥、洛杉矶等地,所到之处,一家专卖店也没看到,哪里像我们这里--是否舍得请女友去吃顿哈根达斯,简直是年轻情侣们考量爱得是否够深的一道通用试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杯星巴克咖啡一两美元,基本都是外卖,更不会出现商务会谈或朋友小聚都约在星巴克里孵上一个下午的情况;COACH包只是平价名牌,年轻女孩随便玩玩的,专卖店里乌泱泱的全都是华人,当成美国的土特产,人手几个,而其结果就是上海满大街的女孩都被各式各样的COACH武装起来了…… 我相信,随着资讯的发达和认识的进步,大家对品牌的看法也会更加理智,懂得适度消费--消费品牌,而不是被品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