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学告诉我们,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在中国要成为名牌很简单,利用消费者迷信进口商品的心理,国内的一些企业通常去英、法、意等国注册一个外文商标,这牌子注册国的消费者不清楚,国内的消费者更不清楚,生意就是发生在朦胧之中。傍大牌、贴牌生产是企业的权宜之计,"宜家"这样的卖场品牌,它的产品都是国内生产。中国盛产瓷器,生产企业打自己牌子未必好卖,贴牌"宜家"就十分好销,这是品牌效应。 从消费心理上看,名牌是品质的象征,有文化价值。名牌效应带来"炫耀性消费",购买商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享受,而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让人对你刮目相看,体现价值,彰显成功。像化妆品,生产成本很低,广告投入多,卖得便宜没人要,越贵越有人买,好货不便宜,用的是感觉,买的是希望。 年轻时,买国产手表要凭票供应,进口手表要钱不要票,为"英纳格"手表排了几天队才买到。国门一开,才知"英纳格"不是一线品牌,只能说明我孤陋寡闻,在一定的群落里"炫耀"了一番。在今天的市场上,一线品牌与一般名牌,价格差距是天壤之别。去美国旅游回来的朋友送我T恤,外国商标,中国制造。美国都在消费"中国制造"的商品,中国制造绝对没问题,中国品牌却绝对少,在品牌上缺少软实力。 市场上厨房家具流行高级"进口"防火板,蒙了不少消费者,把差的当好的,又把好的当差的。美国全木厨房家具中国制造,从中国进口。形象比喻是中国人在用化纤产品,美国人在用全棉产品;我们超市还在马甲袋时代,美国超市早已用牛皮纸袋了。收入、生活观念、环保理念都有差异,信息不对称且闭塞,导致消费不成熟。理性消费要付学费,要有文化底蕴。 中国游客把对名牌的爱好又带到欧洲,让欧洲人目瞪口呆。导游挑挑拣拣最喜欢带中国团队,虽然在外被人讲闲话,却是最有购买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