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你玩"、"蒜你狠"的余波未平,近期,"姜一军"又火爆上演。继绿豆、大蒜价格大幅上涨后,生姜也不肯示弱,掀起了一轮涨价风潮。 农产品()价格的离奇上涨,背后似乎总有炒作的身影。日前在全国最大的姜蒜专业批发市场--安丘姜蒜批发市场,经济导报了解到,两三天时间内,这里的生姜批发价从3元升至4.5元,飙涨近5成。而幕后的"导演",正是部分手中囤有大量生姜的职业"炒姜客"。 莱芜"姜客"导演抬价"双簧" 8月3日,导报来到有"中国姜蒜之乡"之称的安丘市白芬子镇 。安丘姜蒜批发市场便位于位该镇的黑埠子村。 "市场主要以生姜加工、交易为主,年成交量在60万吨以上。"该市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庆国对导报说,由于周边莱芜、昌邑等生姜主产区都来此交易,安丘姜蒜市场的行情可以看做是国内生姜市场的"风向标"。 走访中,导报发现,这个占地约13公顷 的市场中,有许多挂着苏、浙、冀等地牌照的货车。3日当天,这里的生姜批发价格为4.2元/斤左右,鲜姜批发价为2.5元/斤左右。 "姜价是从十几天前突然涨上来的,之前生姜价格一直稳定在3元左右。"经中间人介绍,常年在此收姜、专供南通市场的王先生,向导出了此轮涨价的内幕:7月25日前后,来自莱芜的几个"炒姜"大户和部分姜农在市场上快进快出,仅用三两天时间就使姜价涨了近5成。 "在安丘、莱芜等地,有一些'炒姜'大户。他们的仓库里,最多能存到上千吨生姜。"王先生强调,尽管大户手中生姜的数量可观,但是市场上绝大部分的姜源,仍掌握在当地姜农手中。 "生姜交易与蒜薹等不同,姜农在定价上还是有一定的话语权的。"王先生解释说,由于生姜储存不需要过高的保鲜条件,姜农们不需要看冷库的"脸色",纷纷修建自家地窖存姜。炒客要想拉高姜价,只能依靠姜农。 从去年鲜姜大量上市时开始,炒客们便以2至3元的价格陆续囤积了大量的生姜。如果按照此前的姜价 ,这些经销商并没有多少利润可言,于是,便有了7月25日前后大户们和姜农的联手表演。 "我们这些小贸易商出价3元向姜农收姜,这些大户便出到3.2元,我们只好也将收购价提到3.2元,但是大户们很快又提到3.4元……就这样 ,生姜批发价两天之内就从3元被抬高至4.5元。" 姜价上涨过程中,许多姜农其实就是这些大户找来的"托",在成交量很小的情况下,姜价硬是涨了5成。"市场上批发价一涨,姜农接着就把售价提了起来。现在即使从姜窖里直接收姜,收购价也要4元左右。"王先生说。 生姜产业链有人欢喜有人愁 生姜从种植到销售,历经姜种选培、种植、存储、洗姜、销售等多个环节。那么,在生姜产业链中,谁是姜价上涨的最大受益者? "姜农和囤姜较多的贸易商,获益颇丰。"王庆国说,按照收购价2.5元、批发价4元计算,一个囤姜1000万吨的大户,毛利就高达150万元。 而市场上最大的姜源还是在姜农自己手中。姜农刘华为导报算了一笔账:2009年的生产成本较高,一斤姜的成本价大约在1元左右。每亩地需要800斤左右的姜种,购买价约在5元,姜种花费约4000元;每亩地每年化肥消耗约两三千元;若选择在春节前后用大棚套小棚再套地膜的方式种植,每亩地成本又增加了四五千元。 "一亩地若管理得当,产量可以高达1.4万斤。在一般的正常年份,本地生姜亩产平均在9000斤上下。2009年一茬姜下来,每亩纯收约1.5万元。"刘华说。 姜价的上涨,对于冷库和洗姜店的老板而言,则没有多大影响。当地冷库一年生姜存储费用为0.1元/斤,洗姜为0.015-0.02元/斤。 尽管姜农和"炒姜"大户喜笑颜开,但是也有不少人笑不出来。生姜价格快速上涨,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上述王先生这样的小贸易商,他正在为近期姜价的大幅波动而愁眉不展。 他告诉导报,两天前,他刚刚向南通发了10吨姜。当时,由于姜农们捂盘惜售,他不得不以4.2元/斤的高价收姜。因为收上来的都是泥姜,洗姜除泥后每斤的成本要多出0.2元,再刨除每斤0.2元的运输、人力成本,这10吨姜到南通批发市场时,成本价已经涨至4.6元/斤。 "涨价始于安丘,但南通市场的姜价上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当地商贩根本不认4.6元的批发价,无奈之下,我们只好以4.4元的价格将生姜赔本批发出去。"王先生说。 今年姜价难回落 采访中,导报注意到,在姜价一片看涨声中,市场有价无市,捂盘、观望气氛浓厚。许多有实力的经销商即使收上来新姜,也不满足于吃"过水面",纷纷选择了囤货。 对于姜价的未来走势,王庆国认为,今年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部分经销商在有意炒作,拉抬姜价;一方面,姜农们纷纷惜售,姜价近期甚至有还可能继续上涨。" "事实上,今年姜价上涨还有一定的市场自我调节的因素。"王庆国介绍说,生姜价格有大小年之分。2004、2005年生姜的市场价格基本保持在6元/斤左右,是种姜获利较高的年份。2006年开始,生姜价格开始滑坡,最低跌到了0.4元/斤。到2008年出现回暖,收购价回升到了1-1.2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