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银色金矿”如何挖掘
查看完整版本:“银色金矿”如何挖掘
2010/8/3 11:36:16
  《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日前发布。该公报显示: 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与上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净增725万,增长了0.5个百分点,是历史上老年人口比重增幅最大的一年。而上海的老年人口比重更是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基本和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持平。老有所养,已不仅仅是一个道德命题,更考验着各级行政部门的经济智慧。
  "银色浪潮"汹涌
  上海老龄化问题由来已久。早在1979年,上海就在中国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30年来,人口老龄化程度一直位列中国之最。截至2009年底,上海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315.70万,占户籍人口的22.5%,65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21万,占15.8%。与此同时,上海人口老龄化还呈现两大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近年来,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长超过10万人。据预测,上海人口老龄化将在2010年至2020年间经历一个高速发展期,在2025至2030年间达到老龄化发展的高峰。到2030年前后,预计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500万,约占户籍人口的40%。二是高龄化突出。目前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56.65万人,且有较快的上升趋势。
  近年来,随着城市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各种挑战也相继出现。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上海未来社保的支付压力会变得越来越大。据了解:社保养老金的来源主要是从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所付的保险费,通俗的说法就是 "现收现支",也就是由在职职工拿出钱来养退休的人。所以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以及他们所缴纳的保险费的数额就成为社保养老金来源的关键因素。这里就有一个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概念,即多少劳动力人口抚养一个老年人。统计显示,目前上海每3个在职人员要养2个退休人员,而全国的平均水平是3.2个人养1个人。而到了2020年,上海将全面进入 "四二一"家庭时期:即一个家庭由4位老人, 2位工作者和一个未成年人组成, "社保钱袋子"的压力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老年人多种需求与老年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也十分突出。上海的养老机构过少导致了很多养老院一床难求,同时老年产品和合格的服务专业人员 (或称社会工作者)又十分缺乏,市场上有着极大的需求缺口。
  "银色产业"庞大
  老龄化的步伐不可逆转, "银发浪潮"背后是利大还是弊大?答案是:问题和机遇并存。
  一般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均GDP水平为3万美元左右。而上海目前人均GDP水平是1万美元左右。有专家担忧,上海过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将给经济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如同日本在经济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持续高水平的社保金资金压力把政府压得喘不过气来,一定程度促使了日本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长水平始终徘徊在1%左右。
  同样,上海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造成了缴纳养老金的人数越来越少,而享受养老保险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养老金的缺口越来越大。养老金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政府财政就要托底,但这对于本就负担沉重的上海财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如果解决不好,有可能让社会陷入 "未富先老"的尴尬状态。
  庞大的 "银发群体"固然是负担,但也可能带来产业机遇。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黎在去年两会发言时就曾指出:中国可以大力发展老年产业,既满足老年人的需要,也可以提供上千万个社会岗位,带动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海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也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基本养老服务有可能成为未来50年的 "朝阳产业"。以香港为例,从上世纪40年代起步,经过60年时间的发展,香港的社会工作面向全体市民,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服务,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儿童福利服务、安老服务、康复服务、社区服务和医务服务等领域。对于安老服务,香港政府规定,每2万人左右的社区就要设立一个老人社会服务机构,例如老人综合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日间护理中心等。截至2008年,香港共有263个老人活动中心,28个老人综合服务中心和28个老人日间护理中心,全港共有超过13000人的注册社工。可以说,养老服务业让市民老有所养的同时,还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成为名副其实的 "银发产业"。
  与之相比,目前上海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和内容大多侧重于文化娱乐,老年人最迫切需要的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项目不多。此外,传统养老模式还存在 "养老机构化"、 "照料医院化"等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医疗机构老年病床周转率普遍不高。此外,老年服务业队伍也不够规范,普遍缺乏专业人员和专业技能,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老人的需求。因此,遵循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等原则,建立完善的公众养老服务体系,已势在必行。
  社工观念需改变
  日前,世博会英国馆在上海大学举行了一场 "老年人与城市生活之美"的主题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共同探讨城市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和解决方案。会上,上海一家名为 "乐耆"的社区工作站以自身发展经历吸引了众多专家的目光,让人们看到了养老模式的创新方向。
  了解到,区别于传统意义的养老服务,乐耆是专门从事老年人服务的社区工作站,用自己独特的运营理念给社区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运营模式上,该服务机构没有被政府运作模式的条条框框所局限,采取项目制运营,即把政府和社会都作为自身运作的资源平台,将社区工作站推上职业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道路。在应对目前社区员工大量流失的问题上,乐耆选择和众多高校合作,成为专业的实习基地,接待来自各个大学的专业学生,建立人才储备库,有效解决了人才流失和人才衔接的问题,也让运作团队年轻化,保证了团队的工作活力。
  2008年5月,从10万元注册资金起步,在短短的2年里,乐耆通过先进的服务理念、年轻化的工作团队以及专业化的服务质量在浦东新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截至2009年12月,乐耆社工服务社已拥有500人规模的志愿团队, 7个服务项目,分别服务于浦东新区的13家养老机构和4家社区为老服务机构。
  尽管走出了养老产业化、专业化的第一步,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型养老模式仍旧步履维艰。受整个行业大环境的影响,老年人服务行业在监督管理上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使得行业发展良莠不齐。以乐耆为例,目前该服务社手上的运作项目多为政府购买,且项目需要和政府其他工作项目打包进行。虽然采取了项目制的运营模式,但实际操作空间不大,制约了服务社的发展。
  此外,养老服务行业,特别是社区工作站的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社会关注。根据现行国际行业分类标准,养老服务业应列入第三产业Q门类中社会工作活动大类,是社会工作活动的核心内容。而目前我国尚未对社会工作形成明确的认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是参差不齐。和中国香港、日本、英国等社区工作运行成熟的地区相比,普通民众在对社工的理解上也存在一定误区,很多人对社工的认识仍旧停留在清洁工、护理工等 "弱势职业群体"上。专家表示,这样的观念如果不能得到扭转,那养老服务业只能是 "好人好事",而不可能上升到产业化的高度。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