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155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1%的人表示身边有年轻人拟做"炒钱族",担心单靠踏实工作很难致富,76.8%的被调查者表示认同,仅14.8%的人明确表示"不认同"。这个调查至少表明,"勤劳致富"已经成为一个被质疑的事物,也说明千百年来人们关于劳动力价值与价格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无疑值得再三思考。 为何"勤劳致富"成为一个问号?因为人们看到的,能实现"致富"的人们往往不是"勤劳"的,他们炒房,炒茶叶,连绿豆、大蒜也不放过,甚至肆无忌惮地炒作自己;他们热衷于资本运作、权力寻租、灰色交易,游走在法律禁区内外,放眼望去,这些人"富裕"了并过上奢靡的生活,他们得到的不是人们的谴责,而是集体性的艳羡与追捧。与此同时,普通劳动者及其价值被蔑视,"踏实工作"的工薪阶层,为在城市立脚,东拼西凑缴纳首付、却不得不为月供耗上半辈子。他们早出晚归、恪尽职守,生活却过得十分拮据和尴尬;他们诚实本分,却没有赢来尊敬,甚至没有获得最基本的尊重。 在这种情形下,特别是年轻人开始笃信这一理念:钱能生钱,资本是万能的,资本能创造一切。踏实工作者就无比懊悔,质疑自己曾经的努力,"工作40年不如炒房3年",社会因此变得狂躁。因此,他们想方设法、殚精竭虑,妄图通过终南捷径来实现财富梦想。人们聚在一起,"干点什么可以发财"成为主论题,投机成为社会的"潜旋律",人们甚至拿自己的终身幸福进行投机,正如美国《时代》周刊日前刊文所指,创意于美国电视真人秀的中国电视真人秀相亲节目产生了诸如"宝马女"马诺、"拜金女"朱真芳、"炫富男"刘云超等一批约会明星,他们的想法和言论"完全叛离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拜金"当属思想自由,但其引致的行为,于人于己于社会,都意味着危机与悲剧。 当本应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年轻人汲汲于投机等"成功捷径"时,他们丢弃的不仅是勤劳的传统美德,还有整个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投机盛行的社会,必将是一个不健康的危险社会。没有真实价值的增长为前提,纯粹价格增长的市场必然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虚拟的交易泡沫终将会破灭,而社会正常的价值观念体系也必然受到冲击,道德滑坡成为可能,社会的正常发展机制受到扭曲,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投机型的社会必须得到严重的关切,这种关切首先在于,踏实工作何以不能"致富"?原因在于社会缺乏创富才干的甄别和激励机制。一个缺乏智识、才干甄别能力的社会,是不健全的;当能力和贡献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当其报酬与其所创造价值普遍不成正比,那么结果就不仅仅是"踏实工作不能致富",还包括社会的严重不公。这种甄别和激励机制,实际上就是社会财富分配机制,但目前的事实是,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手中集中,马太效应愈发显著。几年前有资料披露,全国20%的人拥有全社会80%的财富,已让人感到震惊不已,然而这种贫富分化的势头不仅没有逆转,而且愈演愈烈。最近有政协委员表示,全国0.4%的人拥有70%的财富。在这种现实下,"勤劳致富"的劝诫,难道不会显得有点绵弱无力? 故而,要实现"勤劳致富",就应修正当前的分配机制,有效提升目前社会普遍认为被低估的劳动价格,而更具体的,乃是赋予普通劳动者以应有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即是劳动价格谈判权。城市上班族,需要工资谈判机制,需要工会"站出来替他们说话",让他们不至于长期忍受与其付出不相匹配的低工资,不至于以"保姆荒"、"民工荒"来报复,甚至以死来表达对生活的绝望。 同时,重塑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社会观念,亦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人传统的中庸观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思想,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一定值得全然推崇,但至少说明中国人骨子里本不"拜金"、并不贪婪,人们内心深处只是期待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他们对于"富裕"的定义,不是囤积居奇,不是一夜暴富,而仅仅在于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个体生活条件,在于没有"相对剥夺感"的平和体验,而民众幸福感的缺失、投机行为的盛行必然与此种现实的不如意息息相关。因此,通过制度抑或文化的变革,改变机会主义的社会风气,营造公平而理性的社会环境,建立并完善城乡养老、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亟需的。 总而言之,惟有尊重劳动者及其劳动价值,并致力于建立一个公平理性的社会,才能改变经济学家陈志武所说"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的状况,"勤劳致富"的内涵与外延才不至于遭遇现实的尴尬,它的本质精神才会回身向我们走来,重新进入我们"脚踏实地"的生活中并成为这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