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准中产"不承认自己是中产。披上"房奴"、"车奴"等多重外壳,疲于奔命,中产阶层谈何中产? 曾有北京中产白领感慨:"火车一驶进北京,就感觉压力扑面而来。"一言道尽众多中产面对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涩涩酸楚。 近日,一组冰冷的数据印证了这句话。《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称,北京中产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比例已超过40%,约540万人。但在中产阶层内部,只有170万人(仅占31.5%)处于中上层,还有68.5%处于中下层面,面对高房价、汽车等大宗消费,成为"房奴"、"车奴"。 中产阶层一直被视作现代民主、富裕、发达社会的人群结构特征,在成熟社会中,中产阶层应是缓解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稳定阀"。多数人倾向于把收入作为划分中产阶层标准的首要标准。而且,在人们印象中,这一群体住大房子、开好车,生活方式丰富多彩。所以月均6000元就成为中产阶层,且数百万人是"房奴"、"车奴",就引发网民一片惊呼"被中产",与今年2月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公布"我国中产阶层规模约为总人口的23%左右"的反应一致。 网民的感受还不只这一点,去年一项矛盾的调查结果就是例证:有关方面对京沪穗等十城"准中产"调查显示,近七成人不认同自己是中产,但68.8%的人认为近年中国中产的数量在增加。 网民为何认为"被中产",为何那么多"准中产"不承认自己是中产?实际上,其反映的是中产阶层表面光鲜背后经济压力过大、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等无奈的现实和尴尬。 首先,高房价等耗光了中产阶层的积累,也透支了他们的未来,可以说,一套房子就可以改变中产阶层的未来。《人民日报》曾,在京打拼十多年的陈先生家庭年入20万元,一年月供需六七万元,加上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赡养、日常生活成本等,生活捉襟见肘,哪里还有再教育、再发展、再投资的能力?披上"房奴"、"车奴"等多重外壳,疲于奔命,中产阶层谈何中产? 其次,脆弱的中产往往抗不过一场病。调查显示,中产阶层的负担很重,尤其是那些处于中下位置的中产阶层,教育、医疗的巨大压力,正在透支他们的生产能力。 基于经济压力,这部分中产阶层被戏称为"焦虑的中产"。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中产纷纷逃离京沪穗,这又有了"出逃的中产"之称。 而且,中产阶层要么努力进入高收入群体,要么往下走,返贫为低收入群体。但向上流动比较困难,大部分向下沉沦为中下产,很长一段时期来,约有5%的中产者不能保持中间收入位置而遁入收入的最底层。无论这部分人还是"出逃的中产",都难算真正的中产,只能算"肄业中产"。 人保部官员近期一句"已具备条件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引起多方关注,称如果这一计划实施,将会使更多的人成为中产阶层,美国专家更乐观预测中国2020年将有7亿中产。我们希望中产阶层不断壮大,支撑起橄榄形的稳定社会结构,但在收入少、负担多、房价高的重压之下,只关注这些悬在半空中的一个个靓丽数据是不够的,还应多关注"肄业中产"的比例、原因、应对措施。 毕竟,通过聪明的脑袋和勤劳的双手发展成中产不容易,如果非因脑袋和双手的原因而沦落,后果是可怕的,不利于中产阶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