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国人,包括我在内,对于挣钱有一种天生的狂热,这种狂热简直是感天动地。要说赚钱热情高是好事,可是架不住赚够了还不花,越有钱越抠门。在欧洲国家里面,荷兰人是以喜欢经商挣钱并且吝啬小气出名的,而他们得到的外号居然是"白皮肤的中国人"--瞧瞧这知名度。作者的历史知识和人文水平都很一般,因此也就不在此献丑去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内部根源,只是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出和入之间平衡的意义。 首先是金钱的意义。不管是实物货币的黄金,还是信用货币的纸币,它们对于我们来说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它们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人们等价换来自己需要的产品,例如食物、居所、健康和快乐。如果没有这个过程,现在大家获得的也就是一些数字而已;大家点着大把钞票的时候都会忍不住乐出声来,究其原因,还是想到了这些票子能够给自己带来货真价实的好处吧?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不赘述。 有人认为挣钱更重要,花钱什么时候都可以。这个问题要分两方面来看:第一就是消费的时效性。30岁的人买车可以去郊区旅游,60岁买车估计往医院跑的次数多些,就算出去放松一下,体力精力也是个问题,这一点很多人也认识到了。但是说到第二点,就更加容易被人忽略,这就是不愿意花钱(消费)会造成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降低。月收入2000元的小伙子,晚饭去路边吃碗面就可以了;月收入20000元的中产阶级晚饭也去吃面,也没有人能拦着。可是这样的结果就是路边小面馆越来越多,质量也不会让人有什么惊喜。等到将来有一天你突然想开了,要趁还有心情和闲暇的时候享受一下生活,却无奈地发现找不到可以享受的地方,顶多来碗加肉面。 从更高层次上来看这个问题也是有意思的。如果不消费,那么就是储蓄或者投资。但是不管如何,这些资金最后都必须要有一个使用人,储蓄资金的使用方就是银行的贷款方,购买股票的资金也是被上市公司使用了。这些拿到资金的企业,为了能够偿还贷款利息或者支付股东红利,就必须要进行生产,获取利润。可是当大家都没什么消费的欲望,这些企业也根本挣不到什么钱,那么所有的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就很成问题了。为什么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出现很严重的后果呢?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极低的利率使得资金使用的成本很低,企业尚可以维持。第二个原因就是生产的大量产品都出售到了国外,换回来不少外汇。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人家的生活水平上去了,国人却"为他人做嫁衣裳",更不用说大量外汇造成的流入性通货膨胀导致国人的财富隐形缩水的问题。第三个原因就是房地产,银行发现把钱借给房地产开发商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销售情况根本不值得担心,中国人爱买房嘛!可惜买房子不是消费,而是投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投资拉动的,也是为什么政府那么关注房地产行业,同样也是为什么房价的变动经常让人瞠目结舌。 古语说:"过犹不及"。希腊等欧洲国家过得太潇洒了是不对的,已经自尝苦果,而且将来还有更长的苦日子等着呢。国人过得太谨慎了也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种不平衡的累加已经使得经济的发展偏离了正常的轨道。金钱和资本只有流通起来才有价值,而其价值的体现最终是要落实在被人们消费掉的那一刻。当然,目前中国的教育和医疗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不够稳定,社会保证机制有漏洞,都迫使人们出于预防性地考虑而减少消费,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对于那些确实已经挣到了不菲财富的成功人士来说,多花一些钱,不光是让自己更加快乐,让别人开心,而且也能够帮助整个经济体更加快速地发展,从而为自身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打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