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weik88
2010/7/8 12:13:56
●"人情消费"难以完全避免,关键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把握好消费尺度 ●大多数大学生自己并没有收入,花的都是父母的辛苦钱,还是艰苦朴素些比较好 ●兼职很辛苦,收入也不高,但通过兼职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体会到赚钱之不易 一学期4000元生活费,光请客就得花800多元 躲不开的"人情消费" "我算花销比较大的,一学期4000多元的生活费,光请客吃饭就得花800多元。"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大学生黄凯伦说,一般情况下,自己每个月都要有两次左右的"人情消费",周围的同学情况也差不多。 "每个学期平均500多元,要花在请同学吃饭或送礼物上。"回顾刚刚结束的大学生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毕业生赵辛给自己四年来的"人情消费"算了一笔账。 每个学期,父母给赵辛的生活费大概五六千元。其中,同学聚餐、互送生日礼物等花销基本上每学期都有。"请一顿饭至少要百八十块钱,礼物大多选几十块钱的,但也送过两次300多元的东西。" 在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里,"人情消费"已经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求人帮忙要答谢,别人有事要随礼,自己逢喜要请客……大凡社会上存在的人情世故,大学生们也轻车熟路。 了解到,大学生"人情消费"的多少往往取决于三个因素:人际交往圈子的大小、家庭条件的好坏、自身的性格因素。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人情消费"主要在同宿舍或是好朋友这类"小圈子"中存在,但也有少数大学生要在参与社团活动、维护师生关系等方面产生一些花销。 近年来,大学生"人情消费"呈现出上升趋势。在一些高校,"人情消费"的攀比之风也有所滋长。少数大学生由于过于注重"脸面",再加上缺乏理财的意识和能力,甚至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给自己和家庭增添了很大的负担。 在采访中,多数受访大学生表示,层出不穷的"人情消费"已经很难用合理或不合理进行区分。尽管"人情消费"的确可能产生诸多负面效应,但要想完全避免也很难。 "毕竟我们花的是父母的钱,用来做这些事似乎说不过去,但这是我们了解和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赵辛认为,像任何事情一样,"人情消费"也有好有坏,不能单方面来定性。大学生不可能脱离社会,大学生的人情消费是正常的现象。 感觉到,尽管"人情消费"之风在大学校园愈演愈烈,但令人欣慰的是,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失去理性,而是保持了相当的克制。 "大额的人情消费不应提倡,毕竟人际关系也不是单靠吃吃喝喝才稳固。买点水果、零食让大家共享,这种小的消费同样能起到增进同学感情的作用。"九江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赵闻说。这一观点赢得了几乎所有受访大学生的赞同,"人情消费"宜疏不宜堵,关键还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把握好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消费。 4年里,最奢侈的消费就是买了一台笔记本 "高档消费"因人而异 "大学四年,我的消费还算平常吧,没多少'高档消费'。"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2006级本科生马建辉说。因为成绩优秀,马建辉刚刚被推荐免试攻读本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研究生,今年9月就要入学。 去年4月,马建辉花了5300元买了一台联想笔记本电脑,这是四年来他一次性花钱最多的地方。"买电脑主要为了学习,查资料、搜信息都很方便。我们班里几乎人手一台电脑。"马建辉说。 但有一点让马建辉有些耿耿于怀。当时,台式电脑比笔记本便宜很多,较好的配置也就在2500元左右。但考虑到笔记本携带方便,即便到了工作岗位也可以继续使用,最终还是买了笔记本。 "现在看来,这个考虑可能并不合算。"马建辉说,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价格下降得也很快。以后工作时,肯定会再换一台新的电脑。所以,自己当时还不如买一个台式机,既便宜又实惠。 马建辉说,在大学校园里,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比较普及。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收入水平在提高、电子产品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有学习的客观要求,还有就是同学之间更便于交流。 上大二的时候,马建辉买了一部万利达国产手机,价格为900元左右。"当时在学生会做事,有什么活动都需要联系,不能总是让别的同学帮着传话。"马建辉说,周围同学在买手机时,价格一般在1000元左右。但个别家庭条件很好的同学,手机就会好一些,价格在2000元以上。 "说到相机和MP3,我周围的同学很少买,主要因为手机本身的照相功能对我们来说已经够用,再说电脑和手机都可以听歌。"马建辉说,当然也有同学会特意另买,那自然就多一份支出了。 除了电子产品,服装消费也占一大块。马建辉认为,大学生对服装的消费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喜欢到大商场或专卖店买名牌服装,比如李宁、耐克等,价格比较高;另一种就是到一般的商场购买,花钱少,穿着利索就好。 "我就属于后一类。"马建辉笑言:"学工科的大都是男生,没人太注意修饰,服装、化妆品支出少一些。" 马建辉说,学校周围的大小饭馆,天天座无虚席。还有一些档次不低的茶社、咖啡厅等,经常有大学生光顾。 "高档消费因人而异,如果有能力也未尝不可,我对此并没有太多意见。"马建辉说:"但觉得学生还是艰苦朴素些比较好。毕竟大多数同学自己并没有收入,花的都是父母的辛苦钱。" 半年兼职收入800多元,还不够一个月生活费 兼职方知挣钱难 告别大学校园,山东经济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的学生杜晓玲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了。 "今年4月,我和浪潮集团签约,实习期半年,每月工资2000元。上班后,我一定加倍努力,报答父母。"杜晓玲说,她的父母是个体户,每月能挣三四千元。4年来,他们辛苦工作,省吃俭用,每年寄来1万元,除去4200元学费,剩下的由小杜自己支配。 "当然,这些钱通常不够花,第一学期还比较富裕,第二学期就捉襟见肘了。这时,我会找父母再要两三千元。"杜晓玲说。 有奖学金和其他收入,杜晓玲可以补贴一下生活。"有时候去看望亲戚,他们知道我没了零花钱,就悄悄塞给几百元;每个学期,可以获200-400元奖学金,也能解燃眉之急。4年下来,这些钱共有5000多元。"杜晓玲说。 大学4年,许多学生选择兼职,杜晓玲也不例外。大二那年,小杜利用"五一"假期做了3天商场促销员,一天50元,一共赚了150元。每天,她要在商场站12个小时,向顾客讲解产品性能,口干舌燥,腿酸脚疼。 和杜晓玲不同,统计与数学学院学生张赫的生活费由父母直接打进银行卡,每月1000元。大学4年,他的生活费和学费共用去6万元。他得过5次一等奖学金,每次400元,共计2000元。 "比起奖学金,兼职太耗费时间和精力。"张赫说。2007年8月,张赫批发了30张手机电话卡,采用摆摊和上门推销的方式销售。因为不好意思跟同学讨价还价,他的10多张卡都以成本价出售。到9月底,张赫卖出27张卡,遗失3张,赚了150元。除去广告印刷费13.8元,交通费48元以及遗失卡的工本费60元,他几乎没赚到钱。 张赫第二次兼职,是帮助大一、大二的同学报考英语四、六级考试。"去年9月,我在宿舍楼、教学楼张贴报名广告,每日更新。此后便是接待报名者,将报考人员信息录入电脑。"张赫说,信息录入听起来简单,做时并不容易。一次,学校宿舍熄灯断电,他从同学那里借来3台笔记本电脑,一台电脑的电池用完,再换下一台,一直工作到凌晨4点,才将信息录完。考试当天,他还租来6辆面包车,接送同学到考场。12月,准考证发下来了。他几乎跑遍学校所有的宿舍楼,为同学送证。 "这份长达一个学期的兼职只给我带来800元的收入,不够一个月的生活费。不过,很多同学因此认识了我,直到毕业时,还有人向我打听怎么报考英语四、六级。"张赫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