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正式落成,这是国内首家由大学与公益组织联合成立的专业性公益研究机构,发放高级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在成立仪式上,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提出,亿万富翁的社会责任底线应为每年向社会捐款100万元。 微软创始人盖茨和股神巴菲特刚刚呼吁亿万富翁们将自己至少一半的财产捐献给慈善事业。作为民政部前慈善司司长的王振耀,就回应说中国亿万富豪至少每年向社会捐款100万元。尽管年捐百万的远没有至少捐献一半财产的豪气与慷慨,但是,在中国慈善氛围不够浓厚的现实语境下,王振耀所提到的社会责任底线,有其积极意义。 美国慈善家卡耐基曾经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王振耀的建议,中国富豪应该有所考虑。不过,换个角度看,中国慈善事业落后,除了富豪社会责任感缺失以外,也与慈善机制不完善有关。汶川地震以后,中国南都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徐永光曾归纳了灾后捐款 "四不见":第一,捐赠人看不见捐款到底用在哪里。第二,灾区群众看不出哪些是捐款。第三,灾区政府看不到捐款在哪里。第四,民间公益服务看不见。"四不见"或许不具有代表性,但是扯出的慈善公信话值得关注。事实上,基于对慈善机制的不信任,不少人对地震灾区捐赠并未通过慈善机构进行,而是直接把钱物交到灾区群众手中。避开了慈善捐赠的中间环节,慈善机构对此应该感到脸红。 慈善捐赠款物是真正 "雪中送炭",还是成了某些人权力寻租的工具?对此,我们可以怀疑有人滥打善款的主意。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捐赠款物监管机制粗放,对捐赠款物的来源去向、监管使用等问题尚未形成刚性约束,难以保证捐赠钱物不跑冒滴漏,难以保证好钢全部用在刀刃上。虽然我国制定了《红十字会法》与《公益事业捐赠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部法律已显示出一些不足。 有道是,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在笔者看来,把爱心捐款完全放在阳光下暴晒,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救灾款物被雁过拔毛,保护公众拳拳爱心。而一旦真正实现"阳光捐赠",减少公众对慈善公信的疑虑,激活社会慈善热情,中国富豪在"巨富中死去"的现象肯定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