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饭桌上聊天,妈妈几次让我们猜,当天吃的某样蔬菜涨到几钿了。我安慰她:管它涨多少,只要不比房价贵,还是吃得起的。记得上一次聊到物价因前年猪肉价格疯涨。妈妈说你们"工资大"不在乎,但她和她那帮拿一千多元养老金的老姐妹们可不得不在乎!报上说4月CPI为2.8%,储蓄 "负利率"了,且仍有上涨趋势。但看病、养老成本并不会随着CPI上升而下降。怎么办?要理财!因为"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于是退休工人们也加入理财大军。最方便的是到银行取出"负利率"的储蓄,转成基金。才几天工夫,专家们就帮着你把本钱"负"得心惊肉跳。 "工资高"一点的怎样理财呢?月入1万元的"白领",为了婚房、为了增加一个儿童房,拼命加班、出差,年收入以15%递增,代价是30岁出头,颈椎、腰椎的骨龄接近60岁,想不到房价却以50%的速度飞涨。早两年和晚两年买房,居然能一下子拉平10年收入与财产积累的差距。等到攒够首付,办完贷款,住进理想的两室或三室,你发现,往后每月工资统统由银行帮你理了,先还贷款,再付水电煤,卡里所剩无几,工资基本"白领"。 小康甚至富裕阶层的幸福指数就一定高吗?也不一定。美元、欧元存银行保不了值,按人民币折算不断缩水,但做外贸出口生意的,却因人民币升值受影响严重;高位投资房产想靠租金跑赢CPI,怕在有生之年难以收回成本,但一不留神又成了房产新政的打压对象;做股票10多年,只能享受两年纸上富贵,尝鲜股指期货的大多数人,没有感受天堂,感受的是地狱。 网络热门词层出不穷,在一个"被加薪"、"被增长"、"被幸福"的 "被"时代,我们一起"被理财"。不管收入高低、财产多寡,仿佛人人都在缺钱。从深层次上说,缺的是一种安全感,缺的是一套保障机制。当上学、居住、求职、看病等这些关乎"民生"的大事都成为"小事"时,普通老百姓还有必要天天和利率、汇率、CPI、市盈率、估值较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