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闻其音,不见其人。在电话里销售和购买保险,正是如此。 免费送保险,有真也有假 案例:前阵子,正在上班的王先生接到了一家保险公司的电话。电话里一位女生告诉他,公司正举行一项针对手机 "13915"号段的抽奖活动,王先生将很幸运地被抽中了,获得一份由保险公司赠送的保险。 解读:我们常碰到类似的电话赠送保险,是不是骗子?送的保险实际价值多少?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到底是天上掉馅饼,还是给你设一个陷阱? 业内人士透露给,的确有一些保险公司这样做。其目的是通过赠送保险与你建立联系,同时获得你的详细个人资料,如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家庭成员信息等。一般来讲,在这份免费保险到期前,新的保险推销电话就会到来。 这种赠送的保险,一般是短期意外险,保额较低,市场价格大约十几元或几十元。这种赠送的保险是真实有效的。但你若接受,以后就要做好"继续被骚扰"的准备了。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现在通过电话实施诈骗的案例也很多,如果有人通过电话向你推销保险,却询问你的银行卡号,甚至账户密码,那就一定要注意了,千万别将这些重要信息告诉给对方! 不要轻易答应信用卡扣款 案例:"上周日是母亲节,我和家人在外面下馆子。有个电话打过来向我推销保险,说是如果我愿意投保,可以通过信用卡直接划去保费。这样可行么?是否合规?"北京的秦女士询问。 解读:这类以电话作为行销手段,然后通过信用卡扣款付保费的形式,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保险公司电话中心呼出,投保人在电话里表示有购买意愿,保险公司随后寄出投保单,投保人在投保单上签字后寄回保险公司,合同生效。然后,通过投保者的信用卡逐年或逐月扣除相应所需的保费。 而另一种方式,也是秦女士遇到的情况,保险公司与银行电话中心合作,如持卡人在电话里同意购买,相应的保费将直接从银行卡里扣除。 第一种情况下,因为流程上需要投保人的书面签字确认,肯定是投保人的真实意思表达,因此投保方不会吃亏。 但第二种情况下,销售保险的一方,会以电话录音为准,简单地认为消费者是同意投保的,扣款行为的发生,不需要再次经过消费者的书面确认。 虽然根据新保险法,只要是投保人的真实意愿表达,不一定非要进行书面签字确认,只要是真实意思表达即可。 但我们知道,也有不少自我体验,当对方通过电话向我们推荐保险产品的时候,对产品的介绍语速比较快,我们消费者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也比较有限,那一声"嗯",或者说"好",有时只是一种条件反射。等电话挂了,消费者才想起,哎呀,我怎么稀里糊涂就答应了呢?! 所以,大家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轻易表达自己的投保意向,以免将来发生纠纷时不利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