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zhengcai
2010/5/18 5:02:13
一个时期以来,"炒作"之风盛行,日见翻新且弥久不衰。从实体经济到精神文化领域,从大宗商品到地方特产、日常物品,一切皆需要进"锅",凡事一概"炒作"。房子、期货、黄金、股票、邮品需要"炒",地方传统历史文化归属、名人墓地坟冢需要"炒",个人名望、人气更是需要以掌故、绯闻为作料,大火旺"炒"。其他的还有诸如君子兰、普洱茶、藏獒、"万里大造林"等等,不"炒"难掀风浪,不"炒"不成气候。"炒作"之风,已然遍被华夏。 近期出现的最新案例,一个是,各地房价疯狂被"炒",势如脱缰野马,以至于有关方面不得不出台严厉的调控政策,遏制房价疯涨。另一个是,去冬今春,作为蔬菜之一种的大蒜,被不法经销商狂"炒",致使零售价在短短几个月之内,便上涨了40几倍!一些地方的大蒜卖到了20多块钱一市斤!日前更有媒体指,此次大蒜炒家高的竟然获利上亿元!还有,某地一实有地方戏种,在电影《千里走单骑》中被"移花接木"、"张冠李戴",以渲染传统地方文化特色。故此,时隔5年之后,导演张艺谋及制片方被当地告上法庭,要求赔礼道歉,明确该地方戏为自己所在的此地所有,而非电影中虚构的彼地所有。显见,上述房价、大蒜的"炒作",已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现今及未来的生存依附,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诉诸法庭的一方,固然有理有据,但"炒作"之嫌一望便知,无论如何难脱干系。 细究"炒作",委实大有名堂。譬如股票,本就是投资、"买卖"的事情,却生生冠名曰"炒"。炒股二字,尽显买家、卖家、机构、个人对监管不力以及其中"猫腻"的无奈、认同与追风。既然现实如此,我们不妨在"炒作"的风潮中浸染,以"炒作"规则行事、游戏,以求分得尽可能大的一杯羹。无疑,"炒作"的蔓延、盛行,危害多多,恶果多多。若不加以遏制,势必会产生更加消极的影响。 当下,一些人总是巧钻社会资源稀缺及管理不规范的空子,以不正当的手段,囤积哄抬、投机取巧;以正当需求为名,行恶意"炒作"之实。无论小"炒"蒜,大"炒"房,干扰的都是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的皆为市场经济的健康肌体。可以说,任何一种、任何一次"炒作",都会造成经济的衰竭、人心的不稳以及社会的震荡,其鼓励的是社会的浮躁混乱、弄虚作假之风,怂恿的是人们投机取消的心理。"炒作"势如飓风,劫掠过后,势必疮痍满目、伤痕累累。 鉴于此,有关方面有必要正本清源,严加防范,逐步使"炒作"之风习、作为,从社会经济生活及世道人心中渐趋淡出乃至全部被驱除。 禁绝"炒作",首当在全社会鼓励、弘扬普世、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积极、健康的社会风习。应该说,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等等,既是客观真实,也是人生当有的常态。而恪守法律法规、有一说一,勤劳致富、诚实劳动,更应成为公民的基本守则。遗憾的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此已全然为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以及飞来横财等所昭示的欲望、奢求以及实际上既存的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任、"杀生宰熟"及至坑蒙拐骗、能蒙一个是一个、能骗一道是一道的现实所取代,此无不是社会导向的最大失误与悲哀。正本清源、重整秩序、重塑人心,一切当从"炒"字始。少有"炒作"的社会,才是让人放心的、和谐的社会。前些时,有关部门曾发文禁止以英文缩写代替汉语词汇,实则,"炒"字以及其后的一系列行为、行径,更迫切需要加以禁绝。 有关方面有必要遵循、恪守市场经济即法制经济的观念,知法懂法,带头守法;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科学监管、严格监管。对于经济生活中的"炒作"、恶意竞争行为,当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地予以有效整治;不能总是耽于两眼一抹黑、雾里看花,听任"炒作"泛滥而一筹莫展,总是充当马后炮的角色。行政作为应有效、高效,而非失效、无效。以大蒜为例,有关方面若合理布局,组织蒜农科学生产,及时掌握、公布相关信息,严厉打击哄抬价格、囤积居奇行为,断不会形成当今如此尴尬局面。最当具备一双慧眼的,就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 欲根除"炒作",转变政府部门职能与彻底消除垄断、还利于民当齐头并进。在诸如房地产、股票等的恶意"炒作"中,总少不了一些政府部门及其中一些人的身影。可以说,只有权力之手、垄断之手、****之手,才具备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炒作"实力与可能。不管这样的"炒作"打着什么冠冕堂皇的旗号,都是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与国家、民众的利益背道而驰的,都应在禁绝之列。需要强调的是,权力的拥有者,应是民众而非相关部门;权力应全部是用来服务、造福民众的,而非为部门及个人牟利。若权力助长"炒作",伯仲不分,则显然需要深化改革,此更当时不我待。作者:祝振强 原题:一切皆"炒"何物不"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