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在中国的文字里出现很早,大致上是指活动在长城以北那些比较落后的游牧民族吧。当然,从秦朝到唐朝这个时空段里,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们,总是喜欢时不时越过长城进入富庶的中原捞些经济基础,这很让以黄河为依托的本分守业的种田耕地的老百姓非常头痛。不过没办法,他们打游击,骑着马,体格又好,长期以来奈何不了。强大的汉朝最后也还是选择了把漂亮的公主们输到荒漠去给他们的领导当老婆了事。在这种文化背景后,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他们以游牧为生活方式,居无定所,也难怪常被定居的的农民们看不上眼。这段历史上有两个相反的故事很值得玩味,其一是战国时赵国的赵武灵王以"胡服骑射"使国家强大起来,不过赵武灵王的结果却是被自己立的幼子赵惠文王反叛,围城活活饿死,这是不按常规出牌的后遗症。其二比较成功的是孝文帝拓跋宏的汉化改革,他改的是向文化更为先进的中原汉人学习,要求鲜卑贵族(胡人)汉化,这就是正道,因此,他成功了。 以上两个故事,一正一反都与胡人有关。也说明改革开放不是闹着玩的,只有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定目标是朝上而不是朝下才会走向光明。 但历史上不管你是北方那个曾经光鲜的少数民族,在当时以汉人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圈子里,胡人的地位总是或多或少的被看低(元代是例外)。因此,在西晋时,倒是胡人的艺术天赋被江南士族地主、官僚贵族们发扬光大地运用到家庭的娱乐业上,胡人天性擅长舞蹈乐器,今天带"胡"字的乐器就是他们发明传进来的。这堆塑罐做工复杂,有庭院楼阁、人物鸟兽、有庄园、戗角飞翘,有佛像,胡人做成跪拜跽坐,或奏乐歌舞,或耍杂技,出土这种罐的墓主一般地位都较高。温州博物馆现在就藏有两尊西晋瓯窑百戏堆塑罐,一为瑞安市塘下场桥出土,一为瓯海区藤桥石埠出土,当中的胡人头戴尖顶帽,高眉深目,吹笙击鼓、倒立杂耍,喜乐无常,呼之欲出,令人喷饭。不过有趣的是,这堆塑罐到西晋灭亡之后,竟突然像约好似的全部消失了。我穷思,大概胡人地位变,人一阔就翻脸了。按史实记录也的确如此,西晋"八王之乱"后建立的五胡十六国,一批由胡人建立的政权开始独立的登上了中国的舞台,社会经济地位大大的提高。事实上到了唐以后,艺术上对胡人是很少有丑化的倾向。到了宋代,一泻千里,没有汉唐气象,文强武弱,势力再也无法达到长城以北,常打败仗,缩头缩尾,军事策略对北方民族一味采用守势。到了常胜将军岳飞同志喊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时,才明白这胡人是不好惹的,此时,就更没理由把北方少数民族(胡人们)看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