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象很值得玩味:
在大多数银行中,理财部门的名称大多是"财富管理中心",一些产品的名称中也嵌入"财富管理"字样。这已经明白无误地显示出,银行理财在建立之时就将自身的定位,或者是希望将自身的定位放在财富管理上。那么,当银行理财的规模已经大到令人瞠目之时,银行理财是否实现了这个定位?
一个来自监管部门的说法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去年年中,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表示,必须重新考虑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定位。
很显然,从李伏安的话中人们可以捕捉到的是:银行理财的定位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财富管理上。或者是这个定位并不准确。
目前的银行理财究竟是什么?银行理财与财富管理还有多少差距?又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距?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明白的是财富管理的内涵是什么,它与投资、理财有什么区别。
对于财富管理,有人曾作出了这样的描述:健康的财富管理行为应该是在清楚了解客户客观情况和性格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人生阶段即生命周期的不同,理性地分析客户的需求和欲望,将人生的生活目标进行合理的计划和安排,并以此目标为导向,通过全面科学地管理客户的财富或财务资源,制定并实施可行的理财规划。可以根据不同的财务资源,进一步细分为对资产负债和收入支出的管理。财富管理可以包括现金管理、保险规划、子女教育规划、养老规划、房产规划、税收规划、投资规划和资产传承规划。理论上,在投资、理财和财富管理三者的关系中,应该是一个由小及大的关系:投资是理财的手段,理财是财富管理的一部分。目前银行的理财业务包括面对大众客户的银行理财和面对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虽然对于银行理财与私人银行的区别,有银行人士给出过这样的答案,即目前的银行理财是私人银行的雏形,它为客户提供包括投资咨询、理财规划、现金管理、资产配置、贷款、信用等一站式服务,但是对于两者的区别,目前人们所看到的仅仅是在进入门槛和服务场所的不同,银行所做的仅仅是设计推出产品、销售产品,很少见到其他投资咨询、理财规划等方面的服务。无论是低端还是高端的理财,主要还是以产品设计和销售为主。本应体现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因为信贷类理财产品和短期理财产品大量推出,让人不得不怀疑银行理财究竟是以服务银行传统业务为出发点还是以服务客户需求为出发点。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穷人努力投资,富人管理财富。事实上,将银行理财进入的定位于5万元的低门槛就已经注定银行理财将脱离财富管理走向投资了。与此同时,对于银行理财概念的模糊、法律环境的不完善等因素,也是银行理财不能真正走向财富管理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银行理财与银行天然的血缘联系,加上与私人银行服务的重叠,更使银行理财无法从客户和银行理财自身的需求出发,进行机构、人员的设置以及产品的设计。如此便出现了银行理财脱离财富管理的本意,为服务银行传统业务而设计和销售产品的现象。摆脱这种现象,的确应该对银行理财进行重新定位。
对于银行理财的重新定位问题,李伏安也曾经有过明确的说法。他认为,重新定位的关键是要做到客户差异化,要有明确的客户目标,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作规划。但事实上,银行理财的重新定位需要的可能还不仅如此。
首先是法律环境问题。目前对于什么是银行理财并没有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这也就导致了银行理财定位的飘忽和法律保障上的空白。此外,银行理财要真正走向财富管理,还需要税收、遗产和物权等法律环境的完善。缺少了法律环境的配合,诸如房产、税收、财富传承等方面的规划都无从谈起,许多业务无法开展,即使银行想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划也无法完成。因此银行理财走向财富管理,只能是一张画给银行和客户的"饼"。
其次是市场环境。目前许多机构的报告都讲到了中国富裕人群的增加和财富管理的广阔市场,却很少讲中国有多少富人愿意将自己的财富交给别人去进行规划与管理,更很少有报告显示拥有多少财富的人愿意把自己的财富交给别人管理的比例最高。也从没有人解释,为什么银行理财起步的门槛是5万元,而私人银行的进入标准是800万元或1000万元。如果准入标准不是根据客户需求情况而设定的,那么无论是银行理财还是私人银行,怎么可能根据客户需求作出规划?又怎么能做到客户差异化?此外,在银行层面,有面对大众的银行理财,还有面对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为避免重叠,银行应该将两个不同机构区分开来,起码要保证服务于低端客户的银行理财不能向私人银行的财富管理领域发展。
再次,无论是银行理财还是私人银行,他们与银行之间的血缘关系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无法隔断的。特别是在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这种血缘关系也就注定了无论是银行理财还是私人银行,都存在与银行传统业务互动的可能和需求。这种需求牺牲的必然是客户的利益。因此,在这样的体制下,无论是银行理财还是私人银行不可能完全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