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类产品复苏 短期产品占主流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共发行1765款,在产品方面呈现出两大突出特点:一是信贷类理财产品复苏;二是短期产品占据市场主流。
出现上述两大特点的原因,表面看起来与加息预期有关,信贷类产品的稳定收益和短期产品的操作灵活赢得了投资者青睐,但其背后的真实原因值得探究。信贷类产品可以为银行腾挪贷款空间,而银行发行短期理财产品主要目的在于吸引客户,沉淀资金,帮助吸收储蓄。可见,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的出发点都是在为银行自身服务,而不是出于对客户理财需求的考虑。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设计以为银行传统业务服务为出发点使银行理财同质化严重,并且容易导致恶性竞争。银行理财应回归其财富管理的轨道,避免成为银行传统业务的延伸。
一季度银行理财呈现两大特点
据普益财富不完全统计,2010年第一季度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1765款,同比增加395款,增幅达28.83%。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同比增加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本身的快速发展;二是宏观经济较2009年第一季度明显好转,投资者的投资欲望增强,对理财产品的需求增加。
从一季度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对象来看,产品主要分布在信贷类(包括信贷资产类和信托贷款类)、债券和货币市场、组合投资等。其中信贷类理财产品394款,市场占比22.32%,环比下降29.68%;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924款,市场占比52%,环比上涨26%;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105款(不包括结构性QDII),市场占比5.95%,环比上涨2.07%;类基金理财产品发行10款,市场占比0.57%,环比0.27%;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发行218款,市场占比12.35%,环比下降2.65%。
虽然去年底银监会新规禁止了信贷资产转让类产品,使信贷类产品的发行一度陷入"冰点",但今年以来随着信托贷款类产品的增加,信贷类产品"复苏"势头明显,重新占据银行理财市场的重要位置。
从理财产品的期限看,今年一季度1个月(含)以下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为450款,市场占比25.48%,环比增长近10个百分点;期限在6个月(含)以下理财产品发行量为1272款,市场占比72.07%,环比增长1.07个百分点。而6个月到1年(含)的理财产品市场占比21.02%,环比下降近3个百分点。短期化产品主导市场的趋势愈加明显。
两大特点背后的原因
尽管2009年年底,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禁止银行通过信贷类理财产品转出自身存量信贷资产,一度令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遭遇寒冬。但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全球各大市场并不稳定,其他理财产品不能保证稳定的较高收益,因此信贷类产品收益较高、风险不大的特点凸显。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发行信贷类产品,各类机构特别是银行有内在需求,在同时具有市场基础的情况下,这类产品自然会发行较多。与此同时,在政策方面,银监会新规规定,信托公司不能再购买同一家银行的产品,因此出现了银行间相互约定,相互购买对方银行的信贷资产来规避监管要求。
除此之外,在信贷类产品中,虽然资产转让类产品受限,但用于发放新增贷款的信托贷款类产品成为信贷类产品发行的主要支柱。"由于很多银行深受资本充足率的困扰,直接发放贷款存在一定限制,因此通过信托贷款渠道,不仅不会占用资本金,而且理财业务属于表外业务,银行可以赚取中间业务手续费,同时又能留住优质客户,对银行来说吸引力巨大。"理财专家表示。
可见,银行发行信贷类产品的热情主要源于信贷类产品能够为银行腾挪贷款空间。
对于短期产品大幅增加的原因,多数专家认为与加息预期有关。"经过金融风暴的洗礼后,银行理财产品不管从期限结构设计还是流动性安排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中国经济的'V'型反转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的两次调整也使得加息的预期浓厚,受此影响,投资者更愿选择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进行投资,以规避潜在流动性风险和再投资风险。"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毛恩知表示。
但值得注意的是,除应对加息预期之外,短期理财产品的优势还在于能为银行积累客户,沉淀资金。"在通常情况下,短期理财产品到期后,资金都会自动转入客户的活期存款账户。因此银行在推销短期理财产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为吸引储蓄做准备。"一位银行客户经理坦言。
如果银行过分依赖信贷类产品来满足企业客户贷款需求,"一是与信贷收紧的宏观政策相违背,二是容易造成银行资金绕开政策限制,进入国家明令禁止的高风险、高收益行业和企业,造成系统性风险。"一位大型银行信贷部人士告诉。
与此同时,各银行密集推出短期和超短期理财产品,也使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银行理财应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
事实上,无论是信贷类产品的腾挪贷款空间功能,还是短期理财产品的沉淀资金作用,都折射出一个现象,那就是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的出发点是在为银行服务,而忽略了客户理财需求。
去年年中,中国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李伏安曾表示,必须重新考虑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定位。他认为,重新定位的关键是要做到客户差异化,要有明确的客户目标,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作规划。
由此看来,银行理财的本质应该是银行理财机构对客户的财富管理,客户需求才是银行理财的根本出发点。只有从客户需求出发,加强金融规划,做好市场细分和客户定位,才能真正做出有特色的理财产品和服务,从而使银行理财业务成为拉动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内容,而非银行传统业务的延伸,否则只能使银行理财趋于同质化,导致恶性竞争。
事实上,理财产品的客户需求正在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应量体裁衣,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和意见,满足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
除此之外,要回归财富管理的方向,银行理财业务要注重培养和提升专业人员的能力、产品交叉营销能力,使他们在专业化服务中更全面地为客户的需求提出解决方案,同时提高自主开发理财产品和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