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五四前夕,共青团广州市委对广州不同阶层的上世纪70、80、90年代出生的青年做的生活态度调查结果表明,80后的生存压力最大
2010年,80后跨过三十的门槛。
三十而立。此时此刻,人们惊讶地发现,自己当年对于80后的许多看法都是失之偏颇的---80后并非自私、散漫的代名词,"月光"是少数,"啃老"是无奈。在这个五光十色却生存压力异乎寻常的年代,80后并没有迷失自我,他们拼搏,他们奋斗,他们坚持不懈,他们茁壮成长……
新的困惑
这个时代给80后的新困惑是,自己明明处于一个物质丰富的消费时代,却几乎人人感受到了资金的缺乏。
在最近共青团广州市委对广州不同阶层的上世纪70、80、90年代出生的青年做的生活态度调查结果表明,80后的生存压力最大。66%的受访者日常最大笔消费是还车贷、房贷,同时,又最讲求享受,当他们获得一大笔奖金时,有57%的人会把奖金花在去一个向往已久的地方旅游。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的80后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
卢伟(化名)是上海某著名高校的研究员,他就是这一观点的坚定支持者。卢伟向介绍,他自幼学习优异,毕业于全国知名大学,后在沪上著名高校担任科研工作,但这份看似稳定的工作,并不能为他化解沉重的生活压力---9万元的年薪着实不低,然而,近期在新江湾城置下的一居室婚房,还是借助了双方父母的大力经济支持。
"这算啃老吗?"卢伟问得有些无可奈何。城市化的进程令房价居高不下,麦肯锡近期发布的《迎接中国十亿城市大军》报告中指出,到2025年,中国将有219座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24座城市人口超过500万。
一位久居上海的外国人说:"金钱逐渐主宰了这座城市,抽空了它的灵魂。"卢伟说,城市的灵魂没有被抽空,但年轻人的灵魂的确已被金钱主宰---他甚至认为自己的生存压力要大过上世纪60年代物质匮乏时期的"老三代"。"我们80后,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毕业后却没感觉高学历有多大作用;结婚时买婚房,却遇上了前所未有的最高房价;再过20年,孩子长大了,却发现上面至少有5、6个老人需要照顾。"
社会新闻石寅(化名)出身名校,也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但在忙碌之余,他也有同样的感觉:"这么做下去,我究竟能不能在30岁之前买房子,成家立业呢?"
石寅坦诚,学成留沪的他,根本积攒不下什么钱为将来做准备。"每月租房就是2000元,还有跟女朋友约会,喝杯星巴克看场电影就是200元。"
他们共同的感受是,中国中产者其实并不强大,并且构成并不合理。因为,有一部分中产者并不具备高等教育背景、高生活品味的特征---中国的中产阶层除了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的萧功秦教授所列举的如建筑师、律师、私人企业中的技师、商业营销人员、经理、与市场运作密切相关的影视工作者,教授、医生、股票经纪人与自由职业者等人群,其实还包括中国的垄断行业及半垄断行业的高收入职工如银行、烟草、电力等。另外,获得灰色收入的公务员也是中产者。
国家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彦斌说:"年轻人应该先从攒钱开始,收入像河流,财富像水库,花出去的钱就是流出去的水,只有剩下的才是你的财,如果你都是月月光、月光族,那你有什么财可理?所以说年轻人一定从攒钱开始。"在工资收入并不丰厚(相对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背景下,年轻人的"第一桶金"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