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万元户"这个词吗?20年前,"万元户"曾是新闻的焦点、人们羡慕的对象。1987年,城镇职工平均年工资为1459元,1万元相当于普通人将近10年的收入。
当年的"万元户",如果采用不同的投资方式,到了今天会有多大的区别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首先,如果选择将钱放在银行,做一年期定期存款并到期滚存。按照过去20年的实际利率计算,那么截至2009年年底,这笔存款扣除利息税后收益仅为2.76万元。
而如果当年的1万元不是只选择存款,而是参与了股票市场的投资,那情况会大有不同。假设1989年年末仍然存入1万元做1年期定期存款,但在1990年年底(我国1991年设立证券市场)将存款取出连本带息全部投资 "上证指数",每年获得和市场一样的平均回报,那么截至2009年年末,以上证指数的实际收益率作为测算,该笔投资的终值是28.59万元---收益比仅仅做定期存款足足多了10倍。
当然,当年的"万元户"毕竟是少数人。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资产,又该如何让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呢?如果国家宏观经济处于稳定增长的大环境中,基金定投不失为一个对抗货币贬值、平滑市场波动的简单投资方式。
假设我们从1990年年底开始定投一只完全复制上证指数的基金,每月月底投入1000元,那么截至2009年年末,累计投入本金22.8万元,账户的参考市值为88.2万元,收益率达286.8%,远高于采取一年期定存滚存的45.2%的收益率。
除了对抗通胀,定投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能平滑市场波动。假定我们定投5期某基金产品,每期投入500元,该基金在五期定投中的份额净值分别为1元、0.9元、0.8元、0.9元、1元,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定投的方式投资之后,投资人的平均成本为0.91元,虽然期末的净值与期初净值相等,但我们的账户却是盈利的。
中国人重储蓄,为的是给十几二十年后孩子上学、自己养老做储备。但上面的例子却告诉我们,将储蓄作为唯一的理财方式效果并不佳。在负利率时代,我们需要主动配置一些投资回报更高的资产,从而达到战胜通胀的目的,为未来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