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接连参加了几次招聘会。总体上感觉,以应届80后大学生、研究生为主的求职者富有****,自信而有闯劲。但随着交流的深入,发现一些应聘者对自己的评估不够客观,"眼高手低"较普遍。
有些人对所应聘岗位性质和要求懵懵懂懂,或仅仅是冲着感觉上证券、金融单位高收入而来,全然忽略了这行业的高风险性和较大的竞争压力。不久前深圳一位经济学、金融学双硕士研究员,因在某基金公司被"末位淘汰"而跳楼自杀,说明优异的成绩不一定代表优良的心理素质。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是谋取理想职业的第一关。这个"理想",不是过低,也不是过高,是适合自己。
由此想到投资理财。很多人在作投资决策时,首先考虑的往往是有多少资金、投什么产品、能赚多少,很少掂量这笔钱多久后需用、能承受多少亏损。拿近期暴炒的创业板为例,截至4月2日,创业板整体市盈率已达88.26倍,东方财富高达222倍,人人都知道"悬",但就在这条可怕的"地上河"里,又有多少人以"博一记"的心态在游泳!其中不乏风险承受能力很弱的投资人。又如2008年银行QDII理财产品发生大面积亏损事件,最受伤的是一批拿"养老钱"或"钱不够,全家凑"方式去投资的中小客户。这就是投资人没能客观评价自己的风险偏好、盲目选择并不适合自己产品的后果。所以做投资时,与其忙着研究财务报表、K线图,倒不如先给自己做一个风险承受力测试。
投资能够改变生活,但这个 "改变"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反向的。知己知彼,不一定真能百战百胜;但不"知己知彼",胜,则肯定是小概率事件。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评估所掌握的资源,客观分析风险承受力,这才是真正把好了投资决策的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