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来买的是青虾,购物小票上写的却是鱼丸;购物时看到的羔羊肉片价格是12.9元,购物小票上计算的价格却是14.3元;本来买的是一块儿洗衣皂,小票上却打出三块儿的钱……近日,接连收到消费者的投诉,反映一些超市的购物小票有猫腻儿。调查发现,近八成消费者没有核对购物小票的习惯。
个案 小票藏猫腻
钱包被算计
3月11日,大东区的董女士在家附近的华润万家超市购买了154.4元的东西。回到家后,闲来无事的董女士仔细看了小票发现,明明她在折扣区看到的羔羊肉片会员价是12.9元,可小票上打印的却是14.3元。董女士拿着购物小票找到超市,超市承认是工作人员的疏忽所致,很快给董女士退还了多收的钱。
家住二环外的孙女士却没有那么幸运。4月4日,孙女士在皇姑区乐购买了一些日用品。回到家后,孙女士的丈夫发现,孙女士买的某品牌洗衣皂的价格本应是2.6元,可小票上打印的却是另外一个品牌的三连包,价格8.4元,单价为2.8元。"本来我也想讨个说法,但从我们家到那家超市来回的打车钱就得40多元,哪多哪少啊,算了吧。"孙女士最终选择了自认倒霉。
调查 近八成消费者
不看小票
4月11日,来到大东区北海街的华润万家超市。注意到,在前后20名结账的消费者中,只有1人用计算器核对了小票总价,4人用目测的方式核对了小票,13人直接把小票放在衣兜里带走,2人则把小票直接留在了收银台。
粗略统计,约有八成的消费者不核对购物小票。前来购物的市民白小姐告诉,她从来都没核对过小票,有时直接把小票扔在收银处,有时送给超市旁收小票的人。而在采访中,更多的市民则表示,她们多数选择把小票带回家,然后直接扔进垃圾桶。而对于事后发现购物小票有"问题"的人群里,也只有三成的人能到超市讨说法。市民丁女士告诉,她在购物中经常遇到超市多收钱或商品名称"张冠李戴"的情况。但因为数额小,懒得去找,基本都选择了沉默。
商家 忙中出错在所难免
"这是所有大型超市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商品名称不符合价格计算错误的情况,沈阳某大型超市的负责人王经理认为很正常。王经理表示,每个商场都有上万种商品,而这些商品的价格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季节及商场的各种优惠活动而发生变化。"商场的人手本来不够,在向电脑输入新价签时难免会照顾不周,所以电脑里有时会出现新旧价格不一或不同商品共用一个价签名册的情况。"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吧,只要消费者拿着购物小票到商场找,我们百分之百给补差价或退货。"
打假人 商品名称不对难维权
对于超市的说法,沈阳职业打假人魏权却并不认同。他认为,商场普遍在购物小票里做手脚,完全是在规避风险。魏权认为,商家正是抓住了多数消费者不知道核对小票的"弱点"才会公然这么做的。他说,仅拿购物小票的商品名称错误一项来看,商品名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消费者维权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你想呀,你买的饼干出现了问题,人家小票上写的却是香肠,你的维权怎么会成功呢?"
消协 让及时核对小票成为习惯
省消协消费指导部的韩博告诉,对于超市出现的这种情况应该区分对待。如果有证据证明确实是商家的行为是故意的,那么商家就涉嫌价格欺诈,是一种违法行为。但如果只是商家一时疏忽或管理不善,那么在商家及时补差价和赔礼道歉的前提下,消费者也应该尽量给予谅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购物小票的不规范,肯定会给消费者维权造成困扰。
韩博建议广大消费者,一定要养成交款后及时核对购物小票的习惯,尤其是在节假日或超市搞促销活动的时候,最好随身携带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