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都知道2009年不断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等建筑质量问题,给人民敲响了警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透露,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这些建筑只能持续25-30年。 如果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30年,那么现在高房价、低寿命,是对中国房产市场现状的讽刺了,现在买房已经成为蜗居一族的遥不可及的梦想,即使能够摆脱蜗居一族,辛辛苦苦攒首付,忙忙碌碌还房贷,做一个备受束缚的房奴,可是到头来自己房子的寿命只有30年,当这样的房奴到底值不值?
这种说法,和此前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一位副主任的说法不谋而合:"国内住宅的平均寿命却仅仅为30年。"这个寿命,不到英国建筑132年寿命的四分之一,不到美国平均寿命74年的二分之一。这个冷酷的事实,让《物权法》起草时争议的土地使用权70年后"怎么办"的难题,颇具黑色幽默的色彩。
中国的建筑物应该活多久?按照住宅土地使用权的年限,应该有70年;而按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民居很显然不属于"重要建筑物"之列,但法定的年限最少亦应该满足50年的使用。然而,实际情况是,中国的建筑寿命50年罕见,30年则普遍。
从中国房子的价格看,现在北京四环内的普通住宅,每平方米4万元已并不稀罕。在欧美等国的房价"跌跌不休"的情况下,花3000万人民币,在美国可以购置一处庄园,永久产权的;在欧洲可以置下一座城堡,文物式的。而在北京的中心地带,却只能购买在楼房间距极近的"豪宅",而且没有法定的永久产权。
每年,全球一半以上的水泥,都浇注在中国的土地上,而捆绑着祖宗三代人收入的房子,却只能维持30年。原因何在?不外如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