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未有效加强理财业务的管理,少数商业银行未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开展理财业务,出现了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客户评估流于形式,风险揭示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充分,理财业务人员误导销售和投诉处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银行做风险测试的"导演"
一款QDII产品让李太太尝到了苦头,她回忆:"其实,我这个人根本不适合这类高风险的产品,当初客户经理给我做的风险测评却显示的是'风险偏好型投资者'。"
点评:多数投资者和李太太一样,将风险测试问卷当成了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银行却成为了这场"游戏"的导演。
记者了解,风险测试结果的分类一般只有保守稳健、中庸和积极三种。一般投资者在购买某个产品时都是先了解产品情况和收益状况,以便作出投资价值判断,而很少有银行理财销售人员会事先对投资者作出风险测评。
另外,销售人员一般事前不会让投资者注意到这份问卷,当投资者决定购买并疲于签字时,他们便趁机让投资者在问卷上签字。当碰到较为谨慎的投资者时,销售人员会竭尽全力、通力合作使该投资者能"符合"评估目标:找"托"充当公正的第三人,及时指引客户的测试倾向。
信息公示谁来约束
邹女士去年花10万元现金购买了银行打新股理财产品。"我们很难了解产品的实际收益率是多少,当我去柜台办理解约时,银行也没有出示任何的产品对账单,而让我自己用计算器计算。"
点评:记者在查询9家银行网站后发现,其中3家根本没有产品信息公示,只能通过客服查询;3家银行信息公示出现严重滞后性(截至4月16日,某理财产品每月的净值只公告至2月底)。
算账让人不知所云
"理财产品说明书上的公式太复杂了,我弄不明白。"初次接触理财产品的王先生表示。记者在王先生提供的产品说明书中看到,在产品收益计算一栏中,大、中、小三种括号,求和符号,加减乘除符号全部上阵,同时还附加了一大段对公式中使用的字母符号以及公式取值条件的说明。"这个公式其实可以简化然后合并同类项,最终得出一个非常简单的公式。"一位银行内部人员表示。
点评:复杂的收益计算公式和繁多的附加条件必然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投资者的理解不便或误解,从而对投资决策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