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的时候,我对老公说:今天买菜,一个牛腱55元,一碗虾近20元,青菜2.5元,竹笋8元一斤……老公笑了笑说,如果我们家都开始觉得菜价贵了,那些收入低的家庭该怎么办呢?最近两会中的热点话题就是民生问题,这两三年里人们对物价的上涨已经有了足够的承受力,而针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是否需要提高的问题却是那么难产。
从2008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至今已有两年的时间了。这期间一直有传闻说提高起征点,但都没有个结论。倒是去年财政部下发了一个通知,大致是企业为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等福利以及职工节日补助和用餐补助,应当纳入职工工资总额。消息一出,单位老总考虑的是企业成本的支出,老百姓担心的是社保金要多扣、个调税要多扣,到手的现金又少了。有数据显示,1981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约60元,个税起征点为800元,为月工资的13.3倍。这意味着,当时个人所得税主要向少数高收入者征收。2008年度上海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292元,个税起征点为2000元。此时工薪阶层成了个税的征收主体,2000元的起征点显然是偏低了。起征点的设定还要考虑到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上海,每月扣除四金后到手2000元的收入,生活水平会怎样呢?吃、住、行之后,还会不会想着要看场电影,去买几本书,和朋友在咖啡馆坐坐或是计划一次旅游?2007年开始我国对于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人要求主动申报。将公民工资以外的收入也纳入税务部门的监管,在征收个人所得税上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广大仅有工资收入的打工群体切实感到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我看提高起征点可以减轻工薪阶层的纳税负担,让双职工家庭生活得轻松些。现在很多城市都在调查公民的幸福感,如果劳动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纳税的款项被合理使用,那么老百姓的幸福感还会增加,才符合两会中温总理提出的"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