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s179085343
2010/3/17 8:36:10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最新统计,最近几年教育培训行业的投诉热点问题增长迅速。这几年来关于教育消费的投诉事件不时发生,增幅甚至超过了食品和医疗消费。
尽管3·15刚刚过去,但为了让教育消费者们明明白白消费,本报采访了教育培训业内人士,为消费者提点教育消费领域较突出的几个纠纷问题,并针对教育消费过程中容易碰到的问题,给消费者提个醒。
实训和宣传不符 纠纷来了
福建新概念培训学校校长纪春盛表示,福州的教育纠纷最主要集中在教学效果和教学服务质量两方面比较差,没有达到学生和家长预期效果。
“2008年-2009年可以说是教育培训行业快速增长的高峰期,但相应的政策规范和行业标准并没有跟着发展,一些没有长远发展规划的培训机构,甚至是非法机构出现卷款逃跑现象,损坏培训行业的形象和消费者的利益。”
韦博国际英语培训学校校长张健也认为,福州市场的教育纠纷最主要的根源是,培训机构对培训效果难以保证。而这一切,还得从培训机构的夸大广告宣传说起。
“宣传时说是某某名师来上课,届时却影子都没有看到,说是强大的师资授课,实际上却是东拼西凑的队伍。”福州时代教育学校校长黄凯宏认为,有些培训机构在向消费者介绍课程时,盲目夸大自己的教学硬件和软件,导致给消费者的承诺无法兑现。
培训机构恶意竞争 消费者懵了
消费者和机构因为培训效果容易纠纷,殊不知,机构与机构之间的纠纷也会让消费者在挑培训机构时“暂时性失明”,这一类案例,多发生在以加盟形式运营的培训机构中。
在培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当下,一些本土培训机构为了寻求发展便选择了走傍“名牌”的加盟合作路线,这种合作形式对本土机构的发展有利弊参半,短期内确实可以迅速提高本土品牌的知名度,然而长期则是对本土品牌价值的一种蚕食。
“走加盟形式的培训机构间的纠纷,主要有协议双方的不平等性,商标、品牌的归属权的争夺、品牌或者商标的授予者未能按协议履行义务、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等等。”
一飞新航道校长陈佳明表示,这种企业经营模式不仅会导致机构同机构间的纠纷,对消费者来说,在选择培训机构时,也很容易被误导,从而在经济和培训效果上都蒙受损失。他建议,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就得首先在行业里树立一个健康的竞争环境。
朗阁(福州)培训中心校长马力认为,有些教育机构挂羊头卖狗肉,不直接采用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经营许可证,而采用非其所有权的证照,造成视听混淆,给消费者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些非正规培训机构采取恶劣竞争方式对合法经营的对手进行攻击,相信此类机构最终必将被市场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