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s179085343
2010/3/5 21:18:00
时下,很多电视台都播出各种有奖竞猜游戏类节目,千元大奖、电脑、手机……只需拨打电话,回答简单的谜语或者问题,就可以得到奖品。
电视里面主持人歇斯底里地大喊,"奖金已经累计到1000元、2000元……5000元啦!"着实让人心动。看着简单的问题却没有人能够回答出正确答案,你恨不得马上拨打电话说出答案,领取大奖。
然而,深入调查发现,天下没有免费的馅饼。所谓的大奖是精心安排的陷阱,电视有奖竞猜背后隐藏了许多不可告人的玄机。
<<<伪竞猜
谜语实在简单
"观众"全部答错
中奖难如登天
早上九点钟,某电视台正在热播一档竞猜节目,其节目的内容如下:"三只眼睛一条腿,每次只睁一只眼。"奖金从1000元开始,主持人在旁边提示:
"家里没有,得去大街上找!开车的人用它,骑车的人用它,走路的人也用它,眼睛长在高高的地方!"
电视屏幕下方有短信发送方式,电话拨打方式以及该栏目的客服电话。每条短信的信息费和每分钟电话的电话费都是两元。
谜语并不难,在主持人频繁的提示之下,答案一目了然,但在节目过程中只有少数几位观众答题。插座、照相机、眼镜--这几位"幸运观众"全部答错,主持人继续在电视上煽动观众:"只要你现在打电话,我们马上把您接入直播间。只要答对问题,我们就会把4000元现金和一部3G手机送给您!"20分钟过去了,答案五花八门,"直播"还在继续,依然没有谁回答正确。
一位叶先生向爆料,最近看了江苏电视台的一个猜谜节目,"什么东西买回去时像桌子,用的时候先摸摸它的头,再踩踩它的脚",叶先生想了想,很快就想到了答案,看着被接入的电话一次次答错,奖金一步步上涨,便尝试着拨打屏幕上的电话参与答题,将近20分钟,硬是没被导播选中,主持人在电视里接的"观众"电话都是不着边际的答案:汽车、自行车、摩托车。节目进行了半小时,主持人接入最后一个电话,电话里一个声音说"是不是缝纫机",主持人立即将5000元送给了那位"观众"。
"打入电话,里面尽是****澎湃的中奖宣传,并让你等候,导播会很快选中你的电话,然而,电视里的节目都结束了,电话里的声音还在提示你往下操作呢。"叶先生生气地说。
以上场景几乎天天在各大卫视上演。
对此,也亲身参与体验,电话接通后进入语音系统:一大套资费标准介绍完毕后,再次由电脑录音介绍系统:"您已进入××电视台互动答题系统,在这里您将有机会领取现金大奖。"然后语音提示先用手机输入题目编号,接着又是一段冗长的"温馨提醒",提示录入语音留言回答问题,却迟迟不接入"直播室"。
<<<大曝光
提前录播节目
忽悠观众电话
赚取高额话费
拨打了黑龙江电视台广告部电话,该卫视的广告部人员告诉,最近在卫视热播的有奖竞猜节目是和一个叫"心动100"节目组合作的,不过该人士表示,黑龙江卫视只是将广告时段卖给"心动100"节目组,"我们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个体"。
拨通了电视画面提供的监督号码,该号码不断重复"本热线不是答题热线,请马上挂断,参与答题请拨12590…"而打通黑龙江卫视广告部提供的另外两组手机号码,当询问"该节目是否是直播?该节目组属于什么公司?该节目是否经过正规的审核?"等问题时,一位客服人员表示,"客服部门只能提供与节目相关的业务服务,不能回答这类问题。"
"打进来的人很多,只能排队等待导播切入。"与此同时,该工作人员反复跟强调该节目的真实性。
某电视台内部制片人江先生告诉,名为直播实为提前录播,虚构中奖者,诱骗观众上当,最终观众会支付高额话费。这一说法得到多位业内人士认同,"就是录播,因此你在看到电视节目的时候打电话进去,怎么可能中奖?"
江先生指出,这些所谓的互动竞猜都是事先录制,这类节目的运作并不复杂,首先由节目制作方申请一些号码,在购买到号码后自行搭建系统,就可以开展语音服务了。制作方事先在公司录制多个节目的备播带,再与广告代理公司或电视台联系,买断电视台的某一特定时段,就可以播出了。
江先生还向透露了具体的设置竞猜环节,尽管此类节目在电视屏幕上明码标价,其背后,主持人、导播都拥有自己的"工作手册",环节设置上,他们对消费者的心理进行了详尽分析,预料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俨然一个部署精密的"局"。
"竞猜的节目大同小异,为了避免观众看出破绽,每天只需要在题目和中奖号码上进行适当的修改,为了避免让观众看出节目有录播的痕迹,制作方常常会将录制好的带子轮流在不同的电视台、不同的时段播出。"江先生说,这类竞猜节目其实就是赚取观众的通话费。冗长的节目介绍、温馨提示,都是用来增加通话时间的,"少则十几元,多则几十元甚至上百元。"
随后致电北京10086客服热线,该客服人员向表示,所谓的"12590"、"101590"、"168"号码多为语音业务,这类业务包括通话费和信息费,信息费一般都是1元∕分,2元∕分,而通话费则以市话费来计算。
揪出黑色利润
背后那根链条
截至目前,互联网上,众多观众发帖曝光这种带有欺骗性质的有奖竞猜节目,粗略统计,包括黑龙江卫视、江苏卫视、青海卫视、山西卫视等众多省级、市级、地方县级电视台均"榜上有名"。
而类似形式,在部分广播电台更是盛行。
其实早在2005年,广电总局即下发通知,要求对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广播电视节目进行管理。通知明确指出,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设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节目,不得以高额奖品和奖金迎合或诱发听众、观众的投机、博彩心理;少儿节目的电话、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节目,奖品不得采用现金形式。
江先生表示,由于对不良SP的整治力度逐步加大,SP便从互联网、手机转移到了各大电视台、电台。而这种现象背后,也与各级电视台、电台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分不开。
某广电系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广电总局颁布广告"限播令",禁止播出姓名解析、运程分析、含有宣传治愈率的各类医药广告、电视购物广告等,对于一些竞争压力较大、规模较小的电视台、电台而言,不啻为当头棒喝,使其失去很大一部分盈利空间。
此前有业内人士表示,上海文广、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的广告收入占30多家省级电视台收入的40%左右。这也意味着,众多的省级电视台、县级电视台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当药品、医疗器械、丰胸等传统的广告"摇钱树"从屏幕上消失以后,各电视台急需寻找新的广告来填补空白,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台、电视台和SP寻找到了共同的利益点。
据了解,目前各大电视台都以1000元~3000元的低价将垃圾时段的广告卖给SP播放有奖竞猜节目,"全国将近7亿手机用户、6000多万小灵通用户,哪怕有1%参加竞猜,会带来多少利润?"江先生指出。
如此浅显的骗局,为何驱使观众前仆后继进入圈套?道理很简单,贪图便宜是人性的弱点。相关部门频频对带有欺骗性质的互动游戏节目发出禁令,为何始终难以落到实处?除了这些组织猜谜的公司,还有哪些公司应该为此负责?他们之间的黑色利润如何分配?将继续关注。(每日经济新闻 谢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