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feiyu
2010/3/5 12:12:12
国家已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金标准,然而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质疑,这种简单的每年增加100多元的措施,能有多少用?那些普通的企业员工,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相比,退休金仍至少差两三倍,企业普通员工退休后的收入仅剩30%-40%。不容回避的现状面前,代表委员们不禁要问:遭诟病多年的退休金双轨制何时才能休?
现状:连涨三年仍未缩小差距
2007年为了解决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差距过大、早期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偏低等问题,国家做出了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标准,从2008-2010年"连涨三年"的决定。
"三年来,企业职工与公务员退休金的差距仍然未能得到有效弥补,有的地区反而进一步拉大。"戎光道代表来自国企,他给算了一笔账,以他所在企业普通员工的情况来看,他们拿到的退休金仅是同区内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的50%-60%。即便是与自身相比,退休后的收入也明显缩水,仅为在职时收入的30%-40%,而公务员的退休金,则为原来工资收入的90%。"对于企业员工来说,只要还在上班,家庭生活应该都不成问题。困难主要发生在退休后,收入大幅减少,很多人就怕生病,因为医疗费都负担不起。"戎光道代表说出了很多企业员工的忧虑。
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提供的资料,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退休双轨制",待遇差距问题越来越突出。到2006年底,全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金平均高出企业两倍多,随着津贴、补贴改革的到位,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到现在看来,二者的差距已到三倍以上,比2006年比,差距扩大了而不是缩小了。
争论:缩小差距能否做"加减法"
张兆安代表认为,将公务员推上风口浪尖的主要原因,恐怕是公务员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退休金却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这明显是一种不公平。用网友们的话来说,"拿纳税人的钱来替公务员交养老保险是一种不合理"。
有一种建议是,调低公务员的退休金标准来贴补企业退休员工的收入,以此缩小差距。"这种'加减法'过于简单。"张兆安代表说,公务员虽然不用缴纳养老金,但是企业职工有失业保险、社保、养老金,而公务员只有住房公积金这一项保障。试图较大幅度地降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待遇去解决"待遇不平等",同样不合理。
建言:税收鼓励企业建补充养老
全国政协委员赵宇梓建议,政府的财政收入可少投一点基础建设,多用于提升退休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社保保障水平。而戎光道代表认为,光靠每年增加100多元的养老金,只是杯水车薪,当下至少有两条途径可行。
一方面,政府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针对退休人员中的低收入者进行"托底",推出类似最低工资线这样的措施,避免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应通过政策引导来鼓励企业建补充养老金,也就是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据他掌握的情况,目前上海建立年金制的企业相对全国较多,而全国的比例大概只有6%左右。事实上,国际上的养老保障都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社会统筹的社保金、二是企业年金、三是商业保险。而在我国,后两大支柱几乎不存在,基本上由社会统筹来承担养老,负担过重,调整空间很小。
在上海,部分大型国有企业率先建立了年金制。问题是,按照有关规定,补充养老金也需缴税,这大大压制了企业的积极性。戎光道代表认为,政府应当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实际上,去年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政策,对企业缴纳补充养老金实行了部分税收优惠。"还不够,应该全部免除,这样才能体现政府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逐步消除退休金'双轨制'的决心。"在戎光道代表看来,如果免除补充养老金的缴税,绝大部分企业都会主动建立年金制,因为这可以作为一种员工福利,留住人才、稳定人心。
名词解释
退休金"双轨制"
退休金"双轨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实行并延续至今,主要是指,企业人员和公务员的退休待遇实行两个政策:企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由国家统筹发给退休养老金,而公务员则按照在退休前按岗位工资高低发给退休金,全部由财政负责。
代表关注
上海代表酝酿议案
《住房保障法》出台呼声高
昨天下午,上海代表团集体酝酿准备提交两会议案。褚君浩代表刚刚介绍完他准备提交的"关于修改《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制定《住房保障法》的议案",秦绍德代表马上走到他身边说:"我也主张加快立法,但是你的一部分观点我并不认同。"随之,两位代表便热烈地开始讨论……注意到,住房保障这个民生热点吸引了不少在沪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至少有三位代表的议案或书面意见与此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