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我们,似乎正变成传说中的"奴隶"。但和古时不同,在当代社会,那些房贷压力大的被叫作"房奴",养不起车的则是"车奴"。最近,网上热议的"孩奴",表现为一生为子女打拼,丧失自我。
有人断言:一个"奴时代"已经来临。对此,"晨报·问卷"实名调查570名25-40岁的上海市民。结果显示,过半人觉得自己不是任何一种"奴"。9成多人听说过各种"奴"
2009年底,一篇《"80后"准妈妈怕成"孩奴"患上忧郁症》的网帖把一个新名词--"孩奴"推到现实中。文中讲述一位"80后"准妈妈,恐惧未来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挣钱养孩子。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原本性格活泼的她,变得脾气古怪,患上忧郁症。
一时间,"孩奴"引发众议。此前,电视剧《蜗居》热播而大热的"房奴",加上"车奴"、"卡奴"、"节奴",不少媒体断言:众"奴"加身,我们已进入一个新的"奴隶时代"。这些"奴",有一张近乎雷同的"脸":受到现实经济、精神压力以致负担过重。
针对这一现象,"晨报·问卷"向市民提问:现在社会出现了许多"奴",如房奴、车奴、您是否听说过、您觉得您是哪种"奴"、您认为产生这些"奴"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数据显示,有94.5%的受访者听说过或了解"奴"这个词儿,"现在,网上不少论坛都在议论各种奴。"受访者孙先生说。过半人觉得自己"被奴隶"
在"房奴"、"车奴"、"卡奴"、"节奴"、"孩奴"中,"房奴"排名第一。不少人认为,这和去年至今,上海房价居高不下,房贷压力不小密切相关。
近期热议的"孩奴"紧随其后。"我生完孩子,马上要复工。现在,小囡由谁来带是一个问题。而且,每月的奶粉钱也让我的生活质量下降了。"许小姐说。票数最少的则是"节奴"。后者是指频繁受困于各种非过不可的节日,自己很厌烦却无可奈何。
但有过半人认为,自己什么"奴"都不是。"压力是有的,但在能接受范围内。用'奴'这个词不太合适。"顾先生说,买不起房子就不买,车子也是,有能力时再买。
徐女士说,自己不是为了做这些东西的奴隶而生活的,"关键在于心态。"不少受访者觉得,有正确的消费观念,不会沦为"奴"。更有不少家长觉得,经济负担总是有的,但情感收获更大,"所谓'孩奴',可能有些夸大"。生活成本高造"奴"
针对"您认为产生这些'奴'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64%的受访者认为,社会生活成本高是首因。市民李小姐说,现在,房价车子这么贵,土地也贵,当然买不起了!王先生则说,工资低,市场价格和收入差距太大了。
关于"孩奴",2009年7月13日"晨报·问卷"的一项调查显示:2000年后孩子养到6岁要花17万元。这次受访者不少是初为人父、人母,对上述感受颇深。
还有14%的受访者则认为,"奴"出现是因为"个人攀比心理导致的高消费"。徐先生反映,现在"80、90后"年轻人,不甘比别人差,稍微不如别人就受不了。
另有一些人认为,"奴"现象的产生,很难说究竟是哪一种原因造成。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各有各的想法,每个人情况不同"。问卷·个案即使是"孩奴",也是幸福口述人:包女士 35岁
我现在在家全职照顾一周岁不到的双胞胎宝宝。这个阶段,我没有太多自己的时间,成天一睁眼就是她们。最大的感受是,为了孩子,"奴"并快乐着。
晚上,我和老公戒了看电视的习惯。没办法,小囡太精了,就算把电视调成静音,她们也能感觉到。因为屏幕荧光对她们的眼睛不好,我们只好不看电视,偶尔上上网。
此外,宝宝的养育成本也成了家中开销的一个大头。每月9000多元的开支,一半花在她们身上。奶粉、尿不湿都是必不可少的。我给宝宝选择进口奶粉,200元左右一桶。一般五天就要一桶,我都是一箱一箱买的。尿不湿是两个星期一包。碰到搞活动,也会多买一点囤着。
照顾宝宝占用了我大部分精力,但看着孩子,我感到幸福。现在,我已经在为宝宝日后的教育问题做打算,想让她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不会刻意让她们参加早教,也不会强求让她们学各种东西。
前些天,几个朋友吃饭,中途小王匆匆告别,说约了下午1点去办房贷。我们调侃:"你很时髦,成'房奴'了。"答曰:"那咱好歹也算有房一族了!"
言谈之间,快乐多过无奈。
为什么?不由想到一个典故,一个瓶子装一半水。悲观者觉得,怎么只剩一半了。乐观者说,还有半瓶呢。
这恐怕是53%受访者否认是"奴"的主因。近年来,我们接受新消费观念--用明天的钱过今天的生活。随着生活成本日渐增高,收支不成正比,"入不敷出",疲于还债。
但正如一位市民所说,压力总是有的,关键在于心态。心态好,压力就是动力。房贷是为了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养车则是希望家人免受步行之苦。至于抚育孩子,就像个案中妈妈所说,那地道是一种幸福。
当然,即使是"被奴隶",也自有其好处。至少,各方议论"奴",有助于提醒决策者,确实有一部分人现实压力过大了,如何缓解?
最后,回到前面提到的小王,当我们戏称她是"房奴"时,或许在后者心里,已信心满满地规划属于自己的未来了。问卷·另话题海地强震,阿拉能做啥?"百人快调"显示,沪9成多人愿为灾区重建出力□实习生 杨之成 覃柳洁
海地强震,阿拉能做什么?"晨报·问卷"显示,9成多人愿为灾区重建出力。更有人说,协助海地顺利参与世博,也是支持。
本次"百人快调"受访者有白领、公务员、家政服务员,退休老人等。海地地震的知晓度是100%。联想起200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汶川地震,受访者感同身受。
针对"您认为自己能为海地重建做什么?",41%的人有意捐款捐物支援海地重建。"海地伤亡那么惨重,我们送不了食品饮用水,至少还能捐点钱表表心意。"退休的王老先生说。
还有47%多市民会在心里"默默祝福"。
也有4%的人希望参与志愿者活动,但苦于没有渠道获知相关信息。
受访者还说,上海协助海地顺利参与世博会,也是对这个饱受灾难的国家的支持。
"世博期间,那么多人流,每个人多看一眼展馆,就对海地多一分关注。"有人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