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feiyu
2010/2/15 13:03:15
房价节节攀升,当中年人通过倒腾既有住房实现居住升级时,年轻人的选择则显得有几分无奈,啃老、郊区化、蚁居,甚至离开这座曾经为之付出青春和梦想的城市。面对这座令人又爱又恨的城市,他们做着艰难而无奈的选择,怀着梦想,怀着对未来的期望,默默承受,并为之奋斗。选择,对他们而言,只是人生的开始。
潜流1 主动撤离三高城市
【案例】
小A,金融业,年收入15万,预期三-五年内离开北京。
小A,80初生人,2004年从海南来到北京,当初吸引她来北京的原因就是首都的资源,就业资源、金融资源、文化资源、人文资源……来京这些年,小A也的确感受到了这些资源,经过几番转换后,有了一份收入稳定、福利不错的工作,但小A却没有在北京置业安家,她认为北京的房价太高了。
2004年小A刚来北京时就觉得北京的房价高,当时积蓄不足以购房,随着工作的稳定,收入提升,小A有了20多万元的储蓄后,发现房价的上升幅度远远高于她收入的上升幅度,按照她的储蓄,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只能在郊区买一套塔楼里的小户型,同时背上远高于租金的高额房贷。从事金融业的她认为这是很不合理的,而且,经过近4年的居住,她发现北京种种居住的弊端,比如城市太大、公共交通不便、空气质量不高、绿色太少,每天需要在交通上消耗大量时间,海南的蓝天碧水、清新空气、温润气候都成为她的牵挂。
她做了一个决定:放弃在北京买房,回海南买一套房子,在北京工作几年后,调往海南。"虽然收入会降低,但是自己的空闲时间会大大增加,以前花在交通上的时间都可以省下来,去做一些自己喜欢,但在北京的繁忙中总也没时间做的事情。更何况以我在北京积累这么多年的业务优势,去海南空间会更大。"
2008年初,她在海口买下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板楼两居室,总价仅40余万,出门步行10多分钟就是海边公园和海景。现在随着海南旅游岛的获批,她的房子已经涨到90余万。
采访结束,小A笑着说,"年轻时可以来北京这样的城市寻梦,但如果在这样的物欲城市迷失了自我,成为高房价的奴隶,生活就仅仅成为了生存。"
【分析】
逆向流动渐成潮流
在千军万马都想挤入北京城时,小A的选择显得非常另类,也遭到周围很多人的不理解,甚至有人直接说,小A就是被北京淘汰出去的失败分子。
地产大腕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就持这样的观点,认为承受不了北京的高房价只能说明自己能力不行,就应该被淘汰,去二三线城市,甚至回到农村。
但小A并不在意这些看法,"生活是自己的,房子不是生活的唯一,如果把自己最好年华的二三十年都拴在房子上,是一种悲哀。"她认为目前北京占据首都的优势,的确在资源垄断上有着鲜明的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与其他城市迥异的优势差距会逐步缩小的,今天的北京固然美好,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城市永远就悲惨下去。"小A相信中国未来的发展,更相信中国未来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超级城市。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社会资源长期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因此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向这些城市聚集。在采访中,发现小A这样的人并不是个例,在高房价、高生活成本和高工作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从北京上海这样的人人钦羡的城市撤离,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他们往往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其中不乏优秀人才,但在更为理性的生活理念和发展规划指导下,主动撤离大都市,转向生活品质更高、发展空间更好的二三线城市。$$$
潜流2 蚁居一族
【案例】
小张,4年前毕业于某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现在在上地一家IT公司质检部工作,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
小张"蚁居"在海淀西三旗一小区,每月租房花费700元,整套房子由一个在中关村()工作十几年的中年人租下,他自己住主卧,其余两间转租给小张和另外一人。小张的房间大概12平米,一张床占了大部分空间,加上一台台式电脑,房间显得很局促。对于现在的居住条件,小张表示还是差强人意,离其工作的公司不远,租金也可以承受。小张换过不下5次房子,有的是因为租住房间面临拆迁,有的是房东执意涨租金,有的是"条件实在太差了,洗澡都没热水,合同到期后,就换地方了"。对于有没有想过买房,小张说倒是想买,不过哪得买得起啊。自己一个月剩不到1500块钱,工作几年了攒了也没几万块钱,付首付都不够。现在房价实在高得离谱,说实话还真不敢想买房的事。就像附近的楼,刚来北京的时候一平米不到6000,好像还不好卖,这边的限价房现在都6000多了。
小张说,当初签工作的时候,除了现在所工作的公司,自己也拿到了某航天研究院的offer,由于前者薪水多出500多块钱,小张选择了前者。小张表示,自己现在后悔当初的选择了,因为这家研究院可以解决北京户口问题,有了北京户口才有资格购买政策房。"不过,好像就算有了北京户口,想买到北京政策房也没那么简单",小张说,"我一个同事就是这样,30几岁了,有北京户口,也还没买房"。
至于会不会坚守北京,小张坚定地说肯定不会,这段时间他甚至考虑报名参加老家的公务员考试。虽说老家不如北京繁华,公务员工作也许沉闷,可是生活也许会轻松很多,小张如此表示。$$$
大学毕业月薪不足2千 探秘蚁族的农民工生活
近来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又开始忙着找工作了,但去年毕业的不少还没有找到工作,或者只拿着很微薄的薪水,不少毕业生住在城中村里,天天奔波却未必能吃饱穿暖,各大城市均有不少这样的"蚁族",让我们走进"蚁族",看一下他们的生活。
蚁族,卑微的强者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 邝凝丹 实习生 吴秋生 薛燕虹 通讯员 谢慧燕 徐国民
近日,《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爆红全国,所谓"蚁族"即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这个群体高知、弱小、聚居,自诩为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保险推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他们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聚居于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农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在书中提到,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
"我们和农民工没什么差别,是第四类弱势群体,居住在城中村出租屋里,虽然是今年毕业,但理想都被磨灭了。"广工09届毕业生阿娥说。
调查发现,广州的城中村是最大的"蚁穴",房租较低、人员较杂、离市中心偏远的棠下、上社、东圃、车陂、杨箕村、海珠、客村、赤岗、五山、大学城及中山大学北校区或广东商学院周边村落甚至番禺等地住满了"蚁族",其中上社一带"蚁族"就有上万人,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足有半个班的学生群居赤岗,也出现3个女生挤在一个10平方米小房间里的情况。
这些"蚁族"们大多无力交家用,部分人偶尔还要向家里或同学借。在大学城,在"走鬼一条街"中看到三五成群摆地摊的"蚁族",卖6元两只盗版碟、1元一本旧杂志。他们数月都没和家人联系,不敢透露现状。这些"蚂蚁"们有迷惘更有梦想,或是希望从地摊起步实现创业,或是相信"总有一天我要住进大房子",但对于梦想的实现之期,他们大多摇摇头:"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蚁生活:群居、拮据、流动
蚁族的生活是简陋的,他们抱团而居、蜗居狭小、为了工作流动频繁,但他们在"集体生活"中也找到快乐。因为年轻,他们的未来还有许多可能。
群像
万人蚁居上社
"我们这些'蚁族',离市中心越远、越偏僻的地方越多。"住在上社的"蚁族"、今年毕业于广工的彬仔说。在一些相熟"蚁族"的指引下,来到了房价较低的上社城中村,在村内贴满了牛皮癣一样的租房广告,仔细数了一下,这里群聚着至少230名租房中介,据附近居民反映,这些中介主要租房给大学毕业生。由于上社一带房子的租金较便宜,单间月租仅在200~500元左右,离市中心近,方便上下班,这里成为了蚁族的围城。
中介说,在上社出租的房间至少有9000多个,八成为单间,九成的房间已经住满。"住在这里的几乎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每年7月后,这里的房子都会供不应求,目前这一带可供出租的房子已经不多了,每栋出租楼大概只剩零星几个房间可供出租。租一个单间加上水电费和网费,每月至少600元左右。对于平均工资不足2000元的大学毕业生而言,600元的住房消费还是颇高的生活成本,因此不少人选择了合租的方式以减轻经济负担。而在赤岗一带,甚至有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某班半个班的同学聚居一街的现象。
高校周边的城中村也聚集了大量"蚁族"。调查发现,广东商学院东门农民房里居住的大学在读学生、毕业生、附近工厂工人的比例大致为1:1:1,"学校附近感觉还比较安全,也有同学互相照应。"广商毕业生小惠如是说。
蚁群流动频繁
发现,"蚁族"规模庞大,流动性很强。"五六月时很难找房子,因为太多毕业生在这一带租房了,但到了九月、十月又多了很多房子空出来,很多毕业生觉得刚毕业时找的工作不好,又换了工作,搬去更靠近工作单位的地方。"居住在上社的彬仔说。住在广商附近的轩仔也告诉,"刚毕业时约有二十个同学住附近,几个月后只剩三四个同学了,大家换工作很频繁。"$$$
生活 蜗居狭窄 男女混住
对于"蚁族"一词,不少混住于城中村的毕业生都表示认同。住在大学城南亭一带的阿娥带穿过狭窄的街区,路过很多颓墙败瓦才到达她的"家"。"我们和民工没有区别,别说我们的区别是有理想,我已经没有理想了,找到安稳的工作就算了。"而住在上社的小周同学则感叹:"我们是第二类民工,上班时等过了三四趟公车才能挤上去,脸挤在窗上,真感觉自己像只蚂蚁!我们经济能力差,所以才全部涌去城中村聚居,没理由住小区啊!半夜三四点城中村里的走鬼档还闹翻天,而且不时有些臭味飘进屋里!"
"一人住着一间10来平方米的小单间,300元房租,吃饭都是自己打点。"今年毕业于广工的女生小陈现在住的就是这种地方。与小陈一起合租的舍友居然是个陌生男生。"最初,我是跟一个女同学合租的,但在合租生活开始的3个月后,她在萝岗找到了工作,我一时找不到可以合租的人,只好让房东把单间租给另一个跟我一样还没找到工作的男生,这样大家也有共同语言。"小陈无奈地对说明为何会与男生合租的原因。附近住的大多是境遇类似的毕业生。"白天我都在外面,不过早上起床和晚上洗澡'衣冠不整'时都会在大厅碰到,有点尴尬。"现在,小陈每天早上都会去广工一个同乡师弟的宿舍上网投简历,晚上就回到村里的小窝,"生活忙碌而迷茫,不知路在何方。"
今年毕业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小袁等3个男生就住在赤岗新村一栋出租屋的二楼,四周都是密密麻麻的廉租房,紧紧地"挤"在一起,阳光照不进来。"走进房子就分不清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就算是白天也要开光管,下雨天衣服晾几天都还是湿湿的,甚至会发霉。"看到,在他们10平方左右的房间一角放着一个破旧的布衣柜,一堆衣服胡乱挂在衣柜里面,房间的一边摆着一张小床,另一边放着一张电脑桌,在这窄小的房间里甚至难以转身,"还好我们这房上面有'阁楼',我们都是在上面打地铺的,上面很宽,至少可以睡7个人,去年我生日时班里的老朋友过来庆祝,这个房间睡了14个人!虽然是挤了点。"
在东川新街市一带,广工毕业的小虹等3个女生还同住在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单间里,"这里靠近市中心,租金一个月400元,我们3个人分摊就很少,挤在两层的架子床睡,一人睡上铺两人睡下铺,除了电脑和一张床外几乎放不下其他大物件。"
阿娥和两位男生合租在大学城南亭广场附近,"我看到这么多同学在这边租房,我过来一起住,大家有个照应。"入内看到,大厅如同杂物房一样,里面杂乱无章地放满了行李、运动器械、鞋帽等杂物。"以前有好多同学临时在这里住过,很快又搬走了,留下这些杂物没收拾好。"阿娥说,"我们的最高纪录,三厅一房里睡了10个人!"还看到,虽然天气严寒,但小娥的室友们却全部都不穿鞋袜,问:"你们不怕冷吗?""两位同学到很远的市中心上班,早出晚归,没太多时间和精力打扫卫生,不如全部光脚,就不会弄脏地面!"彬仔为省煤气费用,用电热壶做饭,笑言如同天天吃火锅。
广商广告专业毕业的轩仔说:"我对房子没有要求,只要有一张床就OK了!之前看房时还看过老鼠穿房跑、窗结蜘蛛网的房子,再怎么'可怕'的房子都吓不倒我了!"他告诉:"我之前在短信公司工作了两个月,月入才几百元,我只好在广商附近的城中村向农民租房,一个月240元的房租能找到怎样的房子?一张床一台电脑就是全部'家当'啦!"现在轩仔找到了新工作--在私企里做广告设计,转正后月薪也才千把元。"要换大点的房子,起码要多熬一年了。"
采访了三十多个蚁族,九成自称是"月光族"无力交家用。彬仔苦笑道,"最无奈的是工作没找到,房东又催交租,惟有厚着脸皮向朋友和家人借!"
娱乐 有乐同享 有饭同吃
每到周末,大学城周边村落的"蚁穴"中,就会出现一周最为热闹的景象,"十几个同学住在我们房里一两晚是很正常的,大家平时在外面打拚很累,周末聚一聚,心里会舒坦许多。"在大学城南亭广场附近居住的阿娥说,大学城是广州各地"蚁族"的"大本营","我们不会去高档的娱乐场所,但只要一起在大学城里逛逛,帮衬一些'蚂蚁地摊',这样的周末也过得很开心。"
住在赤岗城中村的小袁等3名同学则告诉,"我们3人谁最早回来,都会等3个人都回来了才一起吃晚餐。"周末,身为班长又酷爱篮球的小袁会在班级Q群里吹响"集结号",号召班里的"灌篮高手"前来一决高低,有时候从下午打到学校的保安赶人了仍不罢休,过完球瘾就在路边的士多店喝着菠萝啤。而小袁的室友老李每天下班回到宿舍都会抱着跟随自己6年的木吉他自弹自唱。老李还在电脑上安装了一个唱K的软件,配上一支语音聊天用的麦克风和一套低音炮,心血来潮的时候他们3个便很恶搞地来个"K歌大赛"。"到了周末或者晚上下班后我们都会去同学们的宿舍串门,大家有好吃的东西都会共享,过节又聚在一起吃晚饭,有同学生日我们就到村口的大排档一起庆祝。"
彬仔和住在附近的一对男女同学也经常你来我往。那对男女同学小周和小云为省钱,都不在自己房中买烹调设备,晚上常过来彬仔家中玩"煮饭仔",之后一起看片,"我们的厨房像安在彬仔家似的,只要大家在一起,就很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