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说起理财,不外乎把钱存银行或者买国库券。上世纪90年代初,我的爸妈还是宁愿把钱放在银行里,也不愿拿出来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理财观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在银行工作的三姨,凭借着近水楼台的优势开始投资股票。记得那时,每个交易日的开盘时间,三姨就会准时坐在股市频道前,两眼目不转睛地盯着或红或绿的股市行情,看一眼电视就一口午饭。那时,在我眼里,股市就像一个充满魔力的大磁场,能够让股民为之痴迷、为之废寝忘食。
三姨炒股10年,日子越炒越红火。老妈看在眼里,不由得也动了心。从2006年起,股市逐渐显露"大牛相",老妈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入市赚钱的大好时机。在三姨的帮助下,老妈办理了银行卡,开通了网上银行,通过网银"谈股论金";几番买进卖出后,也委实赚得"一小桶金"。那段日子里,老妈变成了一个狂热的"股民+基民";只要有人一提股票与基金,她就两眼放光,马上打开了话匣子,其投入程度丝毫不逊于当年的三姨。等到牛市盛宴散去、"熊迹"来临,老妈才发现自己不但把挣到的钱又还给了股市,而且还赔进去了自己的本金。好在赔的不算多,老妈及时止损撤出,倒也没有"伤筋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