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引导艺术品消费
查看完整版本:引导艺术品消费
2010/2/7 9:42:56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越来越需要艺术品的消费。
  "堂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这是流行于明中叶徽商中的一句熟语。据史载,明代中叶的民间艺术品市场,形成了两大截然不同的流派,一派是江南文人,他们都是学富五车而又具有鉴赏力的大藏家,如嘉兴的项元汴、无锡的华夏、苏州的文征明与太仓的王世贞等。其中尤以项元汴名气最盛,他本是嘉兴富贾,收藏之富、鉴赏之精,在明代私家收藏中堪称巨擘。另一派则是徽商,此族人财力雄厚,凭借着他们儒商的文化底气,对书画文化表现出来的购买热情,比江南藏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没有深厚精明的鉴赏能力,却能"不惜重值而收入,时四方货玩者,闻见奔至。行商于外者搜寻而归,因此时得甚多。"不少人曾对徽商争购艺术品的热情,嗤为"附庸风雅"之举。其实,徽商才是真正懂得艺术品的知音,他们的行为,套用今天的话是在"艺术品消费"。
  我们知道,艺术品是精神财富,同时又是一种物质财富,这种双重性,构筑起它的商品经济价值。既然是商品,那就有它的消费属性,例如欣赏音乐、观看戏剧、阅读文学与观摩美展等,都是一种消费行为。作为历史文化最重要载体之一的艺术品,它的消费属性,尤为突出。现在,人们一谈到艺术品,有一种倾向,不是保值就是投资,好像除此之外,就无其他功能。
  回顾历史,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在消费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我们今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见到的堪称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山子,当年乾隆爷不惜工本制作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投资保值,而是作为宫中的一件陈设品,也就是说是一种艺术品的消费。诸如此类的消费举不胜举,像紫檀家具、自鸣钟楼、珐琅器皿、文房用品、书画楹联等等。为了这种艺术品消费,清廷还在皇宫里建立了内府造办处,以制造各式艺术品。就连那些官窑瓷器,在当时绝大多数,都是一种消费行为。
  皇家是如此,民间更是如此。清末民初崛起的海上画派,涌现出了任伯年、虚谷、吴昌硕、蒲作英、王一亭,这些巨匠大师之所以能展施各自的才能,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根植于发达的经济基础上,为商品经济市场提供艺术品消费资源。如今,我们在拍卖会上见到的这些名家大作,在当时大多为婚寿喜筵或厅堂陈设而创作的,当然还有那些附庸风雅的需要。再拓展一点,中国近现代的画坛名家,有几位不是为艺术品消费而创作的,像齐白石、像张大千、像沈尹默。书画如此,其实艺术品更是如此。
  倡导艺术品消费,就是让艺术品回归到应有的轨迹上来。多一点艺术享受,少一点功利浮躁,不要再唯"投资、升值"一家独言了。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