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往某银行关于旗下理财产品的发布会上,出租车司机听说去的是某大银行,马上表示,自己买过他们推荐的基金,去年收益超过了30%。"脑子还是那些年轻人活络,又有文化,幸好我听了他们的,多赚了1万元。"这位司机还高兴地说:"这位银行经理向我推荐的基金是他自己也买的,昨天我还收到他的短信,我们一起赚!"
显然,这位"的哥"比起昨日采访的几位怨气重重的投资者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一样的市场,一样的时间,有的亏有的赚,对于大多数不专业的投资者来说,一个客观公正、又有专业水准的银行理财师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所以笔者也在想,本来"卖花夸花香"完全是正确的,一样产品只有你自己真心觉得它好,才会去推荐给别人,也应该推荐给别人。只是目前金融市场短期的趋利性、加上市场化的高速运作、背后的利益因素引导,使得"卖花夸花香"成为一句略带贬义的评价。
对于我们的父辈来说,对银行曾经是百分百的信任。但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演进,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大家逐渐地用商业眼光来考评银行,钱放在银行也不再百分百安全。这种意识的觉醒其实是一种进步,也是国内老百姓对盈亏自负所应补上的一堂风险课。银行也所面临的真正危机在于百姓对金融机构失去信任,这是很可怕的。
其实,银行也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注意到,不少银行已经要求自己的大堂经理记住自己客户的名字、资金的基本配置情况。笔者就曾经介绍过两个人去银行买基金,后者拿出单子递给理财师时,年轻的理财经理居然肯定地说:"我认识这个配置,一个月前XX也买过。"业务不可谓不熟不细。所以我们在诟病银行理财服务时,也应看到更多服务人员的努力。
对于银行来讲,要想真正处理好这场"信任"危机,首要任务就是要规范自己在理财产品宣传上的不当作法。一旦当初"忽悠"出去的产品收益不理想,就会引起投资者的强烈反应,降低他们对银行的信任感。长远来看,银行肯定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