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s179085343
2010/1/29 12:32:57
想要舒适退休,就必须积攒到大致所需的储备养老金。如果想要舒适退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作为一个基础、稳定的资金来源。均衡型 可投资资金期限较长,在一定的风险承受范围内分享股市的投资收益 混合(平衡)基金、配置型基金、债券基金等。
想要舒适退休,就必须积攒到大致所需的储备养老金。不如仿照海外流行的"金字塔"式模式,并参照一些成熟的保障规划、个人投资方法,加速积累你的退休金吧!
文 本刊 陈婷
想要舒舒服服地度过退休时光,资金储备当然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积累退休金的方式和过程中,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海外流行的"金字塔"模式。
退休金的主要来源
在经济发达的社会,一般而言,每个人的养老保障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这部分比例大约占养老金总数的30%。二是企业为员工准备养老的企业年金,比例也是30%左右。三是个人为养老准备的资金,包括保险、基金、房产等等金融资产,这部分比例大约占养老金总数的40%。就像一个金字塔机构,可参见图1.
在我国,由于企业年金(或称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起步不久,具体的配套政策等还有待完善和明确。而且,最重要的是最终的选择权和主动权都在企业手里,员工个人是无法掌控的,因此企业年金这一块的比例,对很多人来说几乎为零。
我国居民的退休金储备来源,主要还得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占比30%~55%)和个人理财类储备金(45%~60%左右),其它可能还包括企业年金和一些子女赞助等。为此,想要舒适退休的人士,不妨将自己的资金储备比例做一些个性化的调整。
社保养老金:只能解决温饱
"养老啊,我们不是都有社保么,退休以后每个月可以从政府那里领取一定的退休金啊。"现年47岁的蒋先生是上海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员工,在他眼里,最先能想到的养老工具,就是社会基本保障的养老保险。
的确,作为人们最熟悉的"养老第一支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在每个国家都普遍存在。通常的做法都是,在人们工作的时候,在政府法律强制执行下,每个月由企业和个人缴纳一定比例的社保养老金,等到职工退休后,就可以领取一定的退休金,作为维持老年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目前各国养老金都普遍出现了"累积速度赶不上支出速度"的尴尬局面,政府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而在我国,由于社保养老制度开始建立的时间比较短,"运行缺口"始终存在,因此导致社保养老的替代率(退休后领取的社保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的比率)比较低,不同收入层次的人们,社保养老替代率在30%~60%左右不等,收入越高者,被社会统筹掉的部分越多,替代率越低。换言之,通常依靠社保金养老只能"糊口",而不能享受到高品质的老年生活。
如果想要舒适退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只能作为一个基础、稳定的资金来源。
企业年金:可遇不可求
在西方发达国家,养老的第二支柱就是企业年金类的养老体制,也就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美国401(k)计划。
目前在我国,作为规范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企业年金"制度,于2004年5月1日才开始试行。而且一直到2006年,联想集团才拿到0001号的企业年金批号。这几年虽然讨论地很火热,也在不断地批准一些金融机构的企业年金托管人资格等,但放眼看去,真正已经实行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还是很少。如果在企业中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单位和个人就可以签订合同,在职期间,单位和个人都按照1:1交费,或者是单位和个人协商交费比例,然后给工作一定年限以上的退休员工发放企业年金。
但是,由于这方面的尝试刚刚起步,具体的配套政策等还有待完善,而且最重要的是最终的选择权和主动权都在企业手里,员工个人是无法掌控的。作为员工,如果你很想参与到企业的年金计划中去,那么前提条件就是你所在企业已经开始运转了这样一个机制,你的公司愿意为你缴纳和规划企业年金。
商业保险:品种多机制灵活
随着保险产品的日益多样化,也可以选择商业保险来为舒适养老出一份力。
目前打着养老金保险的旗号的保险种类也非常多。主要有四大类,分别是传统型养老险,分红型养老险,万能保险和投资连结型保险。
这几类商业保险的确都可以起到一定的养老规划作用,但每一类险种又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在实际规划中,大家可以使用保险组合的方式来满足自己个性化的舒适养老需求。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讲,对于未来养老风险的预估不同、未来养老费用的预算不同,以及实际的风险承受能力是不同的话,那么养老保险方案的组合也可以是很不相同的。
比如,一对30岁夫妇,双方都有稳定的职业,对理财组合的风险态度比较积极并且实际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如果一部分养老金准备用保险的方式来配置。那么,其中30%~40%可以选择买传统或分红型的养老年金保险,一方面强迫自己尽早储蓄养老金,更重要的是直接锁定将来的收益,也就是明确自己将来退休后每月(每年)可以领取的养老金有多少;然后60%~70%资金去购买万能型或投连险,虽然未来的收益无法锁定,但可以通过长期的理财积累,追求未来几十年市场带来的更高收益,同时可以在未来不同阶段对自己投连险账户的风格进行一定的调整。
总体来看,在众多理财工具中,商业保险对于舒适养老而言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一个完整的养老理财组合中,保险毫无疑问是坚实的基础,有了这块"压仓石",可以更自由地进行其他投资,而无后顾之忧。同时,保险本身有一定的收益率,且有一定的"强制储蓄"作用,能够避免资金使用的不确定性,做到专款专用。
特别对于家族成员有长寿倾向的人群而言,通过选择终身领取型的年金保险,还能够实现活得越久,领得越多的效果,这是其它理财方式无法提供的优势。
险种特色内含报酬率情况购买重要注意的问题适合人群
传统养老险到期领取固定金额的养老金2%~2.5%(年复利)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可能导致约定领取的养老金在未来出现实际购买力下降的问题适合没有良好储蓄习惯、理财风格保守,不愿承担风险的人群
分红型养老险到期可领取的养老金大部分为固定,然后小部分根据分红有浮动,分红的存在增加了抵御通胀的能力固定部分通常在1.8%~2.4%(年复利),分红部分不固定销售时候的分红水平演示只是一种假设,不作为未来的保证或承诺之用适合对长期利率看涨、对通货膨胀因素特别敏感的人群
万能型保险前几年缴费时候需要收取一定的初始费用,缴费方面比较灵活保证保底利率最低1.75%,目前产品大多设为年2%~2.5%,这几年的实际结算利率在3.25%~5.5%左右(年化)保证保底利率和结算利率都是针对"个人投资账户"而言,而非所有投入的保费,开始几年若提前支取,可能需要一定的收费适合收入较高,但常有波动者
投资连结保险收益随资本市场变动而动,收益可能较高,波动性也比较大,类似基金的专家理财不保底,不确定,收益主要取决于投资账户风格收益不确定,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亏损,收益和风险由投保人100%享受或承担适合收入高、期望高收益,风险承受力高者
长期护理险:护理"不差钱"
除了靠商业保险领取一般性用途的养老金,对于想要舒适退休的人士而言,准备一份长期看护险,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快速进程,家庭规模小型化,居民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以及医疗费用的大幅上扬等原因,老年护理成本更是在不断地上扬。如果在经济能力宽裕、身体健康的时候,再加选一份长期护理保险,也算是未雨绸缪。而且,这类保险一般也都是账户储蓄型,若将来不发生理赔或理赔额较少,身故后保险金余额可以留给家人。
在选择保险计划时,应充分考虑目前的收入水平,并结合自己的日常开销、未来生活预期、通过膨胀等因素,做出合理的选择。专家建议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所获得的补充养老金占未来所有养老费用的15%~40%为宜,而不要全部投入在保险产品中,以便为自己的舒适退休准备更多的资金来源。
金融投资:富贵险中求
还有一大类我们熟悉的养老工具,更是储备舒适退休金的方式之一,那就是一些金融投资品。
比如,银行各类存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国债等,收益相对稳定和固定,还有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的产品,如股票、基金、权证、期货等等。面对繁杂的产品,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工具非常不容易。
以近年来已经非常普及,而且也比较适合长期养老理财规划的基金为例。
被誉为"懒人理财品"的基金,既可以一笔投入,也可以定期定额、定期不定额、不定期不定额投资。但是,基金的品种也是非常多,货币型、偏债型、平衡型、偏股型、ETF、LOF,等等,如果预期的目标收益率不同,风险偏好不同,也可以采用组合搭配的方式来进行。在投入时点上,也可以利用一次性投入和定期投入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来为舒适退休所需资金"添砖加瓦"。
不同风险偏好人群的基金投资策略
风险偏好 投资目标 备选基金品种
保守型 不能赔钱,超越储蓄及通胀即可 货币基金、保本基金等
稳健型 能够承担较小的风险,期望超越国债的收益水平 债券基金、短期纯债基金等
均衡型 可投资资金期限较长,在一定的风险承受范围内分享股市的投资收益 混合(平衡)基金、配置型基金、债券基金等
进取型 愿意为较高收益承担较高风险,期望的是资产较快增值 股票基金、指数基金(ETF)等
房产投资:租售巧打算
如果在青壮年时期投资一套甚至多套房产,包括民用住房、商铺或写字楼,那么将来既可以享受房产的增值潜力通过出售获利,也可以按期获得一定的租金现金流收入,可以说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养老规划之策。而且,老年后如果愿意,还可以将其中一套房产做反向抵押贷款等,房产的利用率还是很高的。可以说,拥有优质房产是实现"舒适退休"的一种策略。
当然,个人房地产投资一方面是投资门槛较高;另一方面如今房价居高不下之际,如果介入房地产市场可能也存在较大的风险,数年或几十年后自己退休之后,原来购买的房子增值可能性虽然较大,但也不排除贬值的可能;再者房产的变现能力较差;如果是用来出租,退休之后房子管理上也要花费较多精力和成本。
艺术收藏品:修身又养老
古董、瓷器、红木家具、现代油画、邮品磁卡、甚至是普洱茶、白茶膏,这些艺术品和收藏品,既能作为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好伙伴",也有一定的投资价值,也可以算是养老的可选工具之一。对这些爱好茶艺术的人来说,可以在边喝茶享受生活的同时,又多了一种养老的工具,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如果你如此这般打算,可要事先做足功课,不能太过于随意。因为一个兴趣爱好的培养,与带有长期投资意识的收藏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入行不当",在收藏或艺术品投资领域选错了对象,或是自己懂得太少,或是兴趣不能持久,很可能导致投入的本金有去无回,白白付出过多的资金和时间成本。而且,作为门槛较高的投资品,这些收藏或艺术品投资的收益可能很高,但风险也是很高的。最好不要道听途说、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一头栽进去了。到时候,养老指望不上,心情也会大打折扣。
养儿防老:未必靠得住
孩子历来是父母最大的希望和期盼。殊不知,总是有孩子不能随父母的心愿,别说是赡养老人,恐怕是长大了还需要父母养着才能生存。所以,从目前社会形势来看,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在"4-2-1"家庭模式下,"养儿防老",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又不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