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迷思:算算投资理财标的杠杆效果多高?
查看完整版本:迷思:算算投资理财标的杠杆效果多高?
2010/1/23 0:21:47
  前一阵子,社会上的部分焦点总是围绕在H1N1疫苗,与多起致死案例间的关联性上头。两者之间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前因后果,自有医疗专业人士进行正确的验证。但是,该不该全面性施打疫苗,却似乎是有客观的数据可以"衡量"。
  也就是说:如果H1N1感染率及致死率很高,但有便宜、安全且有效的疫苗可以达到"预先防范"的功效,打疫苗应该会是包括主管机关-"卫生署"在内的全民的一致共识才是。不过,从社会上一般民众及部分医疗专业人员的态度来看,结论似乎又不是那么的肯定、无异议。
  回到投资理财的领域中,一直以来笔者常被问及的一件事,就是"某某商品到底可不可以购买或投资"?这让笔者想到几个星期前,采访的美亚产险总经理蔡汉凌。
  这位号称****最年轻的产险业总经理,访谈中当然有不少关于产险专业的表述。但或许正是工程背景出身的关系,他不只一次提到了"杠杆比率(效果)"的评量角度。笔者认为,这个满有趣的理论,似乎也有助于一般大众,做出投资理财的正确决策。
  几千年前,古希腊有名的哲学、数学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说过:"给我一个支点,就能举起整个地球"的话。尽管当时不少人把他当狂人看待,但是他经过研究所发明的"杠杆原理",千年以来仍旧是颠扑不破的理论。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日常生活中利用杠杆原理所制作的器械,大约可分为三种:第一种的支点在施力点和抗力点的中间,既可能省力,也可能费力,主要由支点的位置决定,或者说由施力臂的长度决定。
  第二种杠杆(省力杠杆)的阻力点,在动力点和支点中间。由于施力臂总是大抗力臂,才能达到"省力"的效果;第三种杠杆(省距杠杆)的施力点在支点和抗力点之间。
  第三种杠杆的特点是:施力臂比抗力臂短,所以这类杠杆是"费力杠杆",却能够节省距离。也就是说,上述三种类型虽然同样是利用杠杆原理,但是因为支点与施力臂与抗力臂的位置与距离不同,所产生的杠杆效果便大异其趣。
  当然,现实世界的器械应用里,并不单纯以"省力"为唯一目的。假设是其它日常生活或投资理财决策,投入(Input)与产出(Output)(例如金钱、时间或劳力)间的最大差距,应该是值得投资或下定决心的依据之一。
  单从金钱的角度来看,杠杆效果越大,也才是值得投资的标的。以金融商品中运用杠杆效果较为人知的保险为例,其功用为"用最少的钱,将最大的风险做移转"。
  但是,现今市面上所销售的各式各样保单,从保费对应到保障的杠杆效果来看,却有高低不同的结果。总的来说,意外险应该是杠杆效果最大的一种,而民众普遍"爱买"的储蓄险,应该是其中"杠杆效果"最差的一项。因为它的投入及产出几乎相等,保户还不如直接将钱存在银行,或是另外安排更佳的投资管道…。
  顺着"杠杆效果"在投资理财领域中运用的脉络,笔者有几点心得想与广大读者一同分享。首先是"凡高报酬,必伴随着高风险",特别是有些金融商品的杠杆效果与风险大小是成正比的。更重要的是:杠杆效果是经过比较的,而非绝对的。因此,杠杆效果必须在"同一风险程度下"进行比较,才具有客观性。
  其次,依照阿基米得的说法:除了一个支点之外,还要有一个够长的"施力臂",才可能将地球给撑起来。只不过,这世界似乎没有这样的工具。所以,多数金融商品或工具的杠杆效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财大众可能终其一生,也追寻不到功力强大或威力无穷的杠杆效果。
  再者,根据杠杆原理的三种类型来看,支点并非固定不变。因此,当世间并不存在着具有"高杠杆效果"的商品时,投资大众就只有透过"拉长投资期间",也就是利用时间复利的效果,来增大财富累积的效果。
  最后,假设在通货膨胀的因素影响下,有些投资理财标的的杠杆效果,是会随着时间的递延而逐渐降低的。也就是说,在相同的金额投入下,以时间现值回推的真正价值将会低于预期许多。例如固定的劳保年金、固定的保险给付、未来的到期收益…等。
  (摘编自****《联合报》网站)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