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颠覆那些传统理财思维
查看完整版本:颠覆那些传统理财思维
2010/1/21 0:24:07
  又到了盘点一年理财得失的时候,理财的重要性相信没有人还会否认,比较一下近几年来房价的涨幅和工资的涨幅就都心知肚明了。但是,很多人却感觉理财是越理越糊涂。有调查显示,在2009年这样的行情里仅有35%的股民赢利,而且换手较频繁的投资者盈利比例较高。虽然我们常讲要制定一生的理财计划,可无论什么市场环境,年年投资亏损那什么时候才能理出个头呀?更有趣的是操作"勤快"的投资者更能赚钱,这好像与理财教科书上倡导的理念很不一致。
  自认为很懂理财的人却没通过理财实现财富增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造成这种尴尬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受传统理财思维的误导。理财教科书一般会告诉人们:每月拿到一笔收入后,要把钱存一部分,然后把剩余的配置到各种资产或负债上,包括房产、股票、基金、保险等等。接着介绍这些资产的特性,最后信誓旦旦的宣称:长期持有,一定能战胜通胀。
  但正像迈克?理珀所说的,传统的理财思维没错,但也没什么用。有用的东西理财教科书上一般不写,比如在前文中总结出的几条:
  中国股市是资金市和政策市,根本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机构推荐的产品往往不是能帮客户赚钱的,而是更容易为自己赚钱的。
  人的生命周期决定了年轻时要激进投资,年老要保守,但假如不和经济周期合拍就惨了。
  鼓吹长期持有是很不负责任的,因为很多人连持有的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在真正的市场高手眼里:成功的投资就是投机,是失败的投机就变成了投资。
  货币时间价值理论、资产配置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是财富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石,可后人在解读这三大理论时过于简单化、片面化、机械化。所以我们在用那些传统思维来指导理财实践的时候会陷入误区。理财是一门综合的学问,它融合了经济学、金融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特别是中国的金融市场有着自身的一套潜规则。不明白这些,简单的套用一些世人皆知的理财知识就想成为赢家,岂不可笑。
  在充满博弈的金融市场,赚钱的永远是少数。就如那句2009年流行语录所言:"骗子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自以为聪明的骗子变成傻子。大家都能简单的通过理财实现财富增值,那索罗斯、甚至巴菲特这些人的钱从哪赚的?
  通常我们能听到这样的说法,理财要越早越好,其理由是越早些置入资产,就能越早享受到复利。而前文中我们提到,那种指望简单长期持有,就能坐享复利增值简直是痴人说梦。如果你在1989年的日本、2000年的美国投资股指的话,噩梦才真的开始了。中国人的噩梦什么时候开始?其实已经开始了,在当前价位贷款买房的人就将进入梦魇,只是还懵懂不知而已。
  所以说,一生的理财计划不是生活节俭一点,然后把多点的钱配置成资产就万事大吉了。而是用至少十年的时间去抓紧学习,真正成为投资理财的实战高手,在之后的时间里能持续的获利,最终成为大赢家。即使你在学习、实践中亏损一些,也不要紧,可怕的是输了之后不知悔改,还没有进步,并且依然用一种天真幼稚的心态看待理财。
  "破"了之后就要"立",颠覆传统理财思维的同时要重构新的理论体系,这个过程可就没有考个CFP那么容易了。你要懂得国家货币政策和国际货币体系规则,这样才能抓住货币时间价值变动的脉搏。你要了解国内外的经济、政治周期以及人口周期,并和个人的生命周期巧妙结合,以趋利避害。你要努力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投资哲学,甚至只操作一个市场,精于趋势判断和遴选个股,这比那种囫囵吞枣的资产配置要强得多。不要有畏难情绪,理财市场和其他市场一样,存在"二八"现象,要成为那20%的赢家绝非一日之功。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财务自由更是如此。
  或许这样的解构令你觉得太抽象、太宏大,那我们再具体微观的列出几条与当前中国市场环境紧密相关的法则:
  1. M1(货币供应量)才是买卖股票的先行指标,宏观经济数据是逗你玩的;
  2. 通胀无牛市,因为之前半年货币已经发行得差不多了,该关门打狗了;
  3. 股市是为国企融资服务的,是为社保基金填窟窿的,是为消灭流动性的,最后才是让股民折腾的地方;
  4. 资产配置完全因人而异,因市场而异,在泡沫破灭前,完全配置现金就是最优选择。
  5. 中国股市还不太适合价值投资,要像做生意一样操作股票,跑得快是最重要的。
  6. 一两年内挣个波段就行,其余时间可以休息、学习。长期持有的原因一般是被套了。
  7. 人口周期决定某些商品的价格,比如房子,不存在稀缺,高峰过后就开始甩卖了。
  8. 有时把钱交给专家,不如交给父母,至少他们能帮你攒着。
  9. 买房炒股要看国家政策,一纸文件比大投行的精美报告有用得多,当然要判断政府是动真格还是吓唬人呢。
  10. 世界没有救世主,拯救不了自己的财富,就拯救自己的心情。
  记住,这些法则更适用于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市场上,也许随着制度的完善,经济结构的调整,就需要其他的法则了。而对于一个勤学的人,这样的转变是会发觉的,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投资理财哲学。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