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snow
2010/1/12 16:52:20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宋代定窑是惟一可以代表中国白釉瓷之最的窑口,较之同时代的被人称为"象牙白、鹅毛白"的福建德化白瓷更具典型性,瓷胎也更紧密细腻,充分显示出宋代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准
定窑始烧于唐代晚期定窑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又一庞大的瓷窑体系,其窑址分布在现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以及东西燕山村一带,因宋代时此地属定州,故名定窑。
定窑始烧于唐代晚期,兴盛于北宋晚期的政和至宣和年间,最后停烧于元代中后期,整个烧造历史长达700多年,但文献记载中对北宋宋徽宗以前的定窑很少论及。
建国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方相继出土了一些定窑白瓷,数量多达170多件,除了盘、盌、碟、盃、托子、盒子、瓶、罐等日常生活用具外,还有炉、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造型种类丰富,装饰工艺也较多样,据考证,目前有模印贴花、浮雕,还有划花和刻花,其中的装饰纹饰又以浮雕莲瓣纹居多。其莲花瓣肥大,与五代宋初越窑风格相类似。
从这些出土的定窑器烧制工艺来看,早期的北宋定窑多采用匣钵仰烧,所以器物沿口均有釉而无"芒口"。直至北宋晚期,随着定窑瓷器需求量的日渐增大,同时也为了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当时的工匠们发明了覆烧工艺(俗称"叠烧法"),这类因覆烧工艺而产生的器物沿口露胎,今人称之为"芒口"。
此外,早期的定窑器有的在器底划"官"或"新官"字铭款,而后期为官府烧制的定窑器中,则常有阴刻"五王府"、"尚食局"等字款。所有这些特征的发现,为我们深层次了解北宋定窑白瓷的概貌,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同时也为今人辨识宋代定窑器提供了鉴定标准。
"金彩定碗"甚为罕见定窑是以烧制白瓷为主的,它不仅继承和替代了唐代邢窑烧制的白瓷,而且还发展和拓宽了白瓷体系。其特色在于胎骨紧密细腻,造型轻巧柔和,釉色洁白透润如象牙质。古人说"定州花瓷瓶,颜色天下白"一诗,即高度概括了定窑白瓷胎骨和釉色的轻盈秀美。
曹昭在《格古要论》中也称道:"古定窑器土脉细腻,色白而有滋润者为贵,质粗而色黄者为劣"。因此,除了人们平常所熟知的"白定"外,比如最具代表性的白瓷"孩儿枕",定窑还烧制色似黑漆的"黑定"和色似紫檀的"紫定",以及难得一见的翡翠色"绿定"。另外还有一种用金彩作为装饰的定窑碗,俗称"金彩定碗",是所有定窑瓷器中的名贵品种。据说这是供当时的皇室所用,为显示其豪华尊贵而在器物沿口包上金、银或者铜所致。但"金彩定碗"甚为罕见。
在所有的定窑釉色中,常见的多"白定",而少见"黑定"和"紫定"、"绿定"。但沪上古陶瓷收藏家顾林昌先生却珍藏着几件定窑器,一件为"褐釉净瓶",另一件为"青白釉注碗注壶"。前者釉色应是《格古要论》所说的"紫定";后者的釉色白中泛青,明显地具有北宋早期越窑的风格。
前者之釉色的出现,据史料记载可能是北宋中期工匠仿酱色漆器的质感而烧制。此净瓶通高34厘米,足径6.2厘米,整件器皿有上下两个直口,无颈,上直口下为一大一小平叠的圆饼状,束腰,圆腹,矮底足,圈足处能见露胎,釉层滋润油亮,型制中规中矩,既保留了唐代净瓶的遗风,又有所改变。而后者之器皿由注碗和注壶组成,为温酒之用器。此器通高34厘米,圈足6.5厘米,注碗呈上宽下窄之状,口沿为莲瓣,饰浮雕纹,矮底足外撇,上饰浮雕莲瓣纹;注壶颇似人们常见的执壶,盖上一兽纽,器身亦饰浮雕莲瓣纹。两件器物分别代表了宋定窑器的两个不同时期的风格,所以格外珍罕,如今的价格已是相当昂贵。
宋代定窑有南北之分宋代定窑有"北定窑"和"南定窑"之分,古书中亦曾有"色有竹丝刷纹者曰北定窑,南定窑有花者出南渡后"的记载。所谓"北定窑",指的是在河北曲阳县定州窑烧制的白瓷,而"南定窑"则指南宋以后在江西景德镇烧制的仿定白瓷。
此外,如山西的平阳窑、霍县窑、介休窑,四川的彭县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江西的吉安窑,福建的德化窑以及内蒙的赤峰窑等窑口烧制的白瓷则称之为"土定"。即使这样,能遗存下来也已十分珍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