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彩虹又一年。每年的此时,都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日子。如果总结2009年的流行词儿,一个"被"字既不"山寨"也无法"克隆",瞬间走红2009,被服务、被就业、被增长……刚刚曹操墓葬在河南被隆重发现……不被雷到不罢休,一不留神,我们进入"被"时代。
若问哪个"被"字出镜率最高,老百姓对"收入被增长"感同身受,以至于成为国家统计局每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后最热门的焦点话题。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这是广大百姓的心声,也是人民群众新年的企盼和对未来的呼唤。
理论上说,居民收入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于大部分靠工资吃饭的工薪阶层而言,劳动性收入是他们收入的最大部分,甚至全部。然而,统计数据显示,在初次分配中,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同时,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收入分配不公成为百姓心中一直的痛。
与此同时,我国二次分配的收入调节效果不明显,收入向一部分人集中的倾向明显。收入最高的20%阶层和最低的20%阶层的家庭收入差,已经从2000年的3.6倍扩大到了2008年的5.7倍。
由此造成了如下结果: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1978年至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但是另一个统计数据则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占内需比重逐年下降。2000年居民消费占内需比重为47.6%,到2007年已下降到38.9%。2008年这个数字更是降为35.3%,而此时印度为54.7%,美国为70.1%。我国居民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因此有人说,老百姓之所以"被",是因为国家越来越强大,政府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而个人被"被"的可能性也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所以,如何切实提高老百姓的收入,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调节至为重要。可持续发展需要与企业利润、政府收入同等比例增长的居民收入支撑,抓住时机推出更多有利于发展的改革措施,以深化改革消除制约百姓收入增长和扩大社会需求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政府可以大有作为。
增加百姓收入,既要加大首次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又要通过增加就业、税收征收、转移支付等渠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日前,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正式发布,这是企业退休人员和在岗职工的利好,更是解决了打工者多年遇到的普遍难题。好消息在新年开始兑现。
加大劳动所得在首次分配中的比重,让老百姓劳有所得,干有所值,同时为民谋利,让利于民,让百姓的"钱袋子"都鼓起来,实现百姓收入的主动增长,这是我们新年的最大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