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页] [] [] [] [] [] [] [] | >> |
99%的女人都是海萍
她代表了大都市里辛劳打拼的大多数女性,在孩子、房子和票子组成的柴米油盐间磨光了傲气和理想。
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找不到我的家,在人来人往的拥挤街道,浪迹天涯;
我身上背着重重的壳,努力往上爬,却永永远远跟不上飞涨的房价;
给我一个小小的家,蜗牛的家,能挡风遮雨的地方,不必太大;
给我一个小小的家,蜗牛的家,一个属于自己温暖的,蜗牛的家。
--郑智化,《蜗牛的家》
2009年上半年,红了《潜伏》;2009年下半年,红了《蜗居》。这现象就好比,理想主义再美好,我们总归要回到现实。只是,《蜗居》成为社会热议话题的走红过程,有点不寻常。
早在7月底,它已经在上海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播出,差不多同时期,北京、南京、杭州和苏州等多个城市的地面频道也都播出了该剧。当时片方没有做任何宣传,该剧在上海电视剧频道开播初期收视率一般,但等到电视剧快播完时,已经创造了今年该频道的收视率新高,而且在申城老百姓中引起了热议。当时上海一家平日只登国内一线女星封面照片的都市时尚周报,仅仅因为编辑非常喜欢该剧,就让毫无名气的女星李念(妹妹海藻的扮演者)出现在了该报的头版,李念的经纪公司对此也甚感意外,旗下大大小小明星多盼望此待遇啊,怎想轮到了这么个不出名的丫头。不过只此一家,其他媒体并没有对这部现实剧给予太多关注。
当时的《蜗居》就是这么小打小闹,几个月后就大不一样了。11月16日,《蜗居》在东方卫视首播,卫视频道辐射全国的优势在此刻放大了《蜗居》的社会效应。
《蜗居》不是中国版的《欲望都市》,更不是"有两个好爸爸版"的都市偶像剧《奋斗》。这部从房子问题说起的电视剧,其争议性的话题迅速从"很黄很暴力"挪开,转向了房奴和都市生活的压力,转到了婚姻和情感的真谛,转到了贪官和小三的道德扭曲。甚至有买不起房的年轻人在网上发言,这样的电视剧也能获许播出,难道政府有意调控高房价了吗?他们相信文艺作品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蜗居》现象再一次验证了网络时代议题设置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但不是所有的电视剧都能成为社会现象,《蜗居》是创作者对这个时代沉重生活的正面直视。高昂的房价如同蜗牛身上的壳,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在都市的快节奏下逐渐变异,人们到底还能承受多久?其实很多社会情绪本不该由一部电视剧来承担,文艺解决不了实际的吃喝问题。
[第01页]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