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盈率太高,大盘股难成真爱;中签率太低,大资金伤心收场
官兵/图
编者按:自12月以来,管理层的发行节奏有所提速,并形成了创业板和大盘股连续发行,中小板穿插其中的格局。由此,投资者必须在"创业板+大盘股"和"中小板"的两种申购策略中择一。那么,投资者如何结合这种发行节奏,运用自身特点有效打新呢?
证券时报 张若斌近期,发行节奏不断加快,12月16日新一批创业板新股发行之后;18日有2只中小板新股发行;21日则是发行规模30亿的中国北车网上申购日;23日则又有3只中小板新股发行;24日则又有创业板新股发行。
细心的投资者不难发行,5个申购日中最多只能选择3次"创业板+大盘股"申购:即16日的创业板、21日的中国北车、以及24日的新一批创业板。或者选择2次中小板申购:即18日的2只中小板新股和23日的3只中小板新股。投资者必须在两个申购策略中择一。
大盘股味如鸡肋
从今年的单次申购收益率来看,中国建筑以1.96%高居榜首,但其后由于首日涨幅大幅下挫,使得申购收益率急剧下跌。特别是招商证券上市首日涨幅居然只有10%,打新收益率不到0.1%,其后盘中还一度破发,不仅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还险些划伤了嘴。
有分析认为,中国重工、光大证券和招商证券等涨幅强差人意,原因是这些新股的发行市盈率就比二级市场上的老股票要高很多。从管理层推行市场化发行的观念看,新股上市涨幅小甚至破发是一个好事情,反而有利于新股发行价逐步回归理性。因此,除非今后发行市盈率有所下降,否则大盘股申购获利将越来越难。
创业板中签难
前期创业板新股的巨大涨幅,让中签投资者小赚一笔。然而创业板中签之困难,也让不少人心存恨意,百万资金一股未中的案例屡屡皆是。其实,创业板中签难的关键在于即使顶格申购也不能保证中签,资金优势比不过人品优势。
以本周三申购的创业板为例,8家公司拟发行股份合计30640万股,合计融资总规模约16亿元,除去20%网下配售部分,网上融资12.8亿,而一级市场实际中签率0.5%。
中小板异军突起
由于创业板和大盘股吸引了一级市场的主力资金,使得中小板新股申购的中签率有所提升,而且中小板新股的涨幅依然惊人,中签者利润殊为丰厚。以今年排名靠前的单次申购收益率看,中小板的东方园林达到0.68%,其次是乐通股份,达到0.51%,排名第三的为众生药业,收益率达到0.39%,均大幅度超越同期的大盘股和创业板新股。当然,中小盘的问题也在于无法稳中,即使顶格申购,其中签率仍无法确定,不适合资金量偏小的投资者。
综上所述,盲点套利理论告诉我们:人弃我取。在一级市场这个战场上,上述规律看来依然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