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feiyu
2009/12/13 14:14:46
打眼是藏市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说,凡是投资古玩的人,不论道业深浅,几乎都有过打眼经历。打眼是有层次的,根据不同情况,可分低、中、高三级。
低层次级别。在这个层次上打眼的人,一般都是那些初入藏市者。其实,藏市新手没有经验,相关知识也少,他们打眼可谓是正常现象。
中层次级别。不同于低层次级别的新手,在中层次级别命犯打眼的人,都是些在藏市有过相当历练、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经验的人。这些人,自然不会被路边叫卖的小贩和"托"所欺骗,可因为他们的"对手"比一般小贩要高明得多,故而一不留神照样受骗。
高层次级别。能在这个层次打眼,必定是文物专家级别的人物。专家打眼问题一般不是出在技术上,而是心态出了毛病。这也有典型事例:上世纪末,一位著名文物专家到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闲逛时,在一个小摊上发现了一些彩绘陶俑,他将这些外表斑驳古旧的陶俑仔细端详,感觉很像是北魏时期的作品。这位专家突然想起了近期报上登载的河南北魏古墓被盗的消息,不由心生联想,怀疑这些陶俑就是古墓被盗文物。这时,摊主告诉专家,陶俑是河南某处出土的,地摊上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多数还在老家藏着呢。专家听了,责任感油然而生,为了避免珍贵文物的流失,便不惜高价买下了这些陶俑,并要求摊主将老家存放的陶俑全部运送北京。接着,专家将情况上报,有关部门立刻派顶尖专家会审。专家们经过鉴定后一致认为,这些陶俑确实是产于北魏的文物,应当拨专款对其进行抢救性收购。于是,上百万收购资金拨了下来,大量陶俑被收购。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不论收购了多少件,潘家园古玩市场上的"北魏陶俑"总是层出不穷。终于,此事引起了怀疑,警方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这些所谓的"北魏陶俑",不过是河南几个农民新近烧制的仿古工艺品。这个故事中,这么多专家被假货所迷惑,问题显然就是出在心态上,一开始,他们就先入为主地把赝品当成"古董"了。
打眼几乎是所有投资古玩者的"必经之路"。打眼很正常,也不可避免,关键在于要从形形色色的打眼故事中汲取教训,为以后少打眼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