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聚会,席中以 "新上海人"居多,相互间"面熟陌生"没关系,只要议题高度一致,就能迅速聚拢谈话兴奋点。先聊"甲流",再骂"假球",然后热议"《蜗居》"和"老鼠仓"。
对上海房价畸高"一边倒"的批判,"五湖四海"立马变成"一个战壕"。近期几乎找不到房价向下走的预测,买过房的人备感投资成功。"老鼠仓"则像老鼠屎,弄脏了基金行业这碗"汤",人人喊打。但"喊"的同时,仍不时有人士神秘兮兮地凑到基金人士前,意欲搭上"老鼠经理"的快车,奢望分到一杯"鼠肉羹"。殊不知他或者其家人,已经或者将要成为人家砧板上的鱼和肉。
去年硕士毕业幸运地应聘到一家基金公司的小L,感叹看完电视连续剧《蜗居》后,最迫切的大事就是"父母帮帮忙,自己咬咬牙,贷款买套房",最好离公司稍近点、单价2万元左右的次新二手房。不料当即招来一片笑声,"次新上海人"嘲笑"新上海人"小L,说他公司肯定没"老鼠仓"。笑里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明喻小L太不领市面,2字头均价还奢望2009年底陆家嘴区域房子;二是暗讽不弄"老鼠仓"的基金公司员工,出手才那么小家子气。把小L窘得脸色红一阵、白一阵的。
一部编得漏洞不少的《蜗居》能热播,乃至在社会上尤其是 "新上海白领"中产生如此"共鸣",一定有它深刻的社会背景。金融行业算是人才云集,收入水平也远高出社会平均数,但连所谓金融高端的基金从业人员,都对房价产生了恐惧感,其他行业普通劳动者的生活成本和生存压力,就可想而知了。因房价而联想到"老鼠仓",也许是特有历史阶段的特有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