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胶木唱片成抢手货
查看完整版本:胶木唱片成抢手货
2009/12/8 20:42:30
  音乐作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试图将其美妙的旋律如实地记录下来,但这种努力一直到1877年7月爱迪生发明了圆柱形锡箔蜡筒和重放声音的锡箔蜡筒留声机时,人类才真正实现了这一梦想。通过不断改进,唱片开始作为记录地球上美妙声音的载体,逐渐成为了人们艺术生活的伴侣。
  美国于1888年出品了世界最早的白色唱片,到上世纪90年代唱片已被技术更加先进的CD、VCD、DVD等所取代,其存世不过百余年。其中,胶木唱片在唱片家族中历史较长,在20世纪初期到70年代中的这段时间,成为了唱片的主流品种。尽管上世纪初国内还没有完备的胶木唱片灌制手段,现在散见于民间的胶木老唱片,大都是美、德、英、日在中国开设的唱片公司所生产,如上海百代、美国胜利等。其内容主要是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期的京剧、歌曲的精华,但它一样如实记录了像梅兰芳、马连良、周信芳、言菊朋、谭鑫培、周璇等老一代演员的美妙声音。
  价格扶摇直上
  从世界范围看,胶木唱片作为特定历史时代的真实记录者,在风行世界的近百年中,忠实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音,内容包罗万象,如新闻、领袖讲话录音、电影录音剪辑、戏剧、歌剧等等,是存世的"时间窗",在视听上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可与书籍相媲美。
  时至今日,由于上个世纪国内的战乱与天灾人祸,保留至今的全品相民国老唱片极为难觅,目前已出现了"万金难求"的现象。即使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初出品的胶木唱片也身价不菲,如一张1934年出品的《金蛇狂舞》,市场价已超过万元,而同年发行的民乐《彩云追月》,价格至少在5000元之上。此外,1966至1968年出品的"毛****语录"歌曲(红色歌曲)胶木唱片价值也不低,大多数品种的价格已达数百元,而一些精品的价格则跃上了千元大关,至于那些偶见的品种,其价格就更高了。如一张录有《要斗私批修》歌曲的"语录歌"胶木唱片相当鲜见,目前的市场价至少在7000元以上,且很难见到。
  瞄准名家作品
  判断一张胶木唱片是否具有投资价值,首先要看其发行量和存世量的多寡,遵循量少价高的集藏品投资原则,应吸纳那些存世量少而价格不高的品种。其次要看唱片内容的艺术质量高低,是否为名人或名家作品。再次要区分原版和再版,通常应投资原版作品为主。最后是品相问题,应该选择无损伤的、能够完整播放的全品相唱片。另外,尽量要购买带有原始封套的胶木唱片。
  此外,年代的不同也会造成价格的差异,对品相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如上世纪初的老粗纹胶木唱片,多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磨损,封套遗失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因此不能过分苛求。至于一些难得一见的近代品种,由于存在着孤品的悬念,也不要因品相不佳而放弃,极可能这类品种的含金量极高。
  注重升值潜力
  从目前来看,上世纪50年代之前发行的早期78转/分粗纹胶木老唱片身价不菲,成交价可达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如百代公司出品的梅兰芳、杨小楼和谭鑫培等名家老唱片。
  相对而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行的胶木唱片最具升值潜力,其精品主要集中在"文革"期间,虽存世不多,但因收集者偏少,价格不高,除少量存世量极少的品种价格较高外,大多数的市场价格每张也就在20─50元之间,如整套样板戏的唱片也不过100-300元,一些歌曲类唱片花上30元就可到手,像全套(3张)1974
  年版的《草原儿女》价格在100元左右,是现在介入的重点投资品种。至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品的胶木唱片(33转/分的立体声唱片),价格普遍偏低,品种也不少,当时因受磁带和CD冲击,销售量不佳,近年来被转制的唱片公司大量低价倾销,存世量相对偏大,个别的可见5─20元左右的交易价格。整个板块需继续沉淀,除非是发行量偏少的品种,仅可考虑中线投资。
  另外,集藏和投资唱片,应配备一台能够有33转/分、45转/分和78转/分的唱机,可作为检验唱片质量的工具和欣赏美妙音乐之用。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