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987年的大崩溃曾被普遍认为将使美国经济止步--而事实是此后美国迎来了大繁荣时期,如今金融危机后又有很多预期美国日薄西山了。事实是我们单个个体的思维有很多缺陷,而宏观经济的运行复杂、多元、动态,以此来说,一个"不可知论者"反而显得明智。
更可悲的是,很多人因为这种思维缺陷,因为对宏观经济的杞人忧天而放弃了微观单元的投资机会,在本是最有商机时却最为悲观,如果说经济学家清谈误国,则这样的人愚不自知。
把宏观局面和微观单元分开处理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个思维模型。
依我看,投资理财的第一堂课当是:避免依赖短期宏观预期或市场趋势。
应当弄清楚"宏观中的宏观",而不是具体的汇率,利率,失业率等--所谓"宏观中的宏观"就是你生在什么样的国家?未来这个国家有没有崛起辉煌的可能性?可能性大还是根本不可能?这种宏观环境里有没有诞生强大企业的可能?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或者说你做了个概率估算觉得概率很大,那么你不需要过多关注宏观经济--何况宏观因素关联太多,一旦牵扯到人的因素,就是很难掌握的。你需要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做出正确的事,需要完全正确,这种正确的平方或立方的难度可想而知,只有少数人做到。更重要的是股市和经济走向短期内并不一定一致。总之,与其预测暴风雨的来临,不如提前做好方舟。
历史表明宏观预测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好年景,那些经济学家一旦预测未来,作为听者你就得小心了,他们可能好心好意、逻辑严谨,但他们更可能错得离谱。
宏观经济可以作为个人兴趣关注,作为思维训练的工具,可以让你理解当下,却不是个好的投资决策的依据。最好的依据是企业本身。优秀的企业经营本身已经考虑了宏观经济变动因素,企业本身的商业精神--追求持久利润,基业长青的精神已经足够你做出投资决策。如果一家企业具备持久的竞争优势,良好的历史记录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卓越的管理方式--当有诱惑力的价格出现时,你该毫不犹豫的买入它的一部分股份,而不是瞻前顾后,考虑那些不沾边的宏观波动因素。至于卖出时机,如果其核心价值完好无损甚至不断加强,也没有被市场过分高估,那么持有;如果过度高估,那么卖出。价格本身告诉了你买卖时机,而不必借助宏观分析。
投资人最重要的是寻求确定性,但这种确定性应该建立在对企业的深刻的商业理解上,而不是不着边际的对宏观经济的臆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