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是灾难大片,电影将科学家能想象的灾难符号叠加在一起,象征人类文明的世界各地标志性建筑,在灾难中纷纷倒下,很有现实意义。人类对自然无度索取,大地不堪重负,可人类对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严重性依然熟视无睹,一些主要碳排放国家,始终拒绝在限制温室效应的《京都议定书》签字。2012年是《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到期日,有识之士不能不制作这样一部灾难片,代替大声疾呼。即将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还存在相当不确定性!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受巨额债务困扰,所欠近600亿美元债务至少延期6个月。此举引起了世界金融恐慌。迪拜是单一性经济。可迪拜抵当不住财富诱惑,只想来个跳跃式发展,把迪拜建成全球金融中心,旅游胜地。请了一家名叫迪拜世界的基金作融资平台,向世界资本拥有者贷款。迪拜世界为了一个不现实的梦,不顾自身条件,不在实体经济上下功夫,拿金融概念生财,除了投资建设迪拜,还投资国际资产,如拉斯维加斯赌场,渣打银行股票等。金融海啸发生时,很多建筑只建到一半,债主当然不愿提供后续资金,于是资金链开始断裂,并暴露在世人面前!
两件事情静下心来一想,具有内在联系,有完整的警世价值。自然生存法则警告在前,可人类照样挑战规律;引发百年不遇金融海啸的"次贷"教训还像冰块一般冻结在记忆中,却照样冒犯经济规律的神圣。这还不值得思考吗?《2012》展露的是不顾地球负荷,被贪欲驱动无止境追求物质享受,结果是灾难;而迪拜现象展露的是不顾经济发展实际,被贪欲驱动无止境地追求财富,结果同样是灾难。共同点是很清楚的,"人类中心论"的美式文明,慢慢从"消费至上论"而沦为物质奴隶。
这是可怕的,人对财富占有的监控,远比气候控制更难!今天《2012》与"迪拜危机""轧闹猛"赶到了一起来,它警告人类,不顾现实单凭自身需要和想象,结果只能是灾难。不久的将来,会出现题为《20NN》灾难片,表现的是比这次金融海啸还要可怕的因金融失控而来的大灾难。
相信凡是闲者,都不会说我在危言耸听,而是认真思索,珍惜资源,包括资本资源,珍惜时机,包括眼下经济复苏的这一大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