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反映高房价时代白领生活的电视剧《蜗居》,正在全国热播。不少看过或者正在看此剧的市民感言,电视剧道出了当今不少都市男女生活的真实状态,为了能在都市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小"窝",他们在梦想与现实中徘徊,并逐渐被迫沦为一只只随波逐流的都市"蜗牛"。
其实,在我们现实中,不单是事业刚刚起步的白领在徘徊,那些初涉社会的大学生、外来务工的农民、家庭困难的职工,也都在这个城市努力奋斗着理想。就此现象,11月29日,走近了太原"蜗居族"。
现实篇
外来农民工:多次搬家 希望寄托下一代
40岁的吴兵强,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在小店区一楼盘工地打工,妻子随他在工地上做饭,两人每天一干就是10个小时左右。这8年多来,他们随着来自临县的老乡队伍,在一个又一个建筑工地转战。家庭月总收入不足2000元。前不久,他们刚在许西村租了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屋里除了床、桌子和简单的厨房用品,没有其他多余的东西。"真记不清都搬了多少次家了,如果有一天真能把家安在这里,再苦也值得,只要住的是自己的房子。"吴兵强说。
吴兵强的儿子12岁,很喜欢城市,也很想留下来读书,可吴兵强说,留下来读书的话,每个月的工资也不够交孩子学费,所以到现在,孩子一直在农村老家读书。不过寒暑假的时候,两口子还是会把孩子接到省城,抽出点时间带孩子到公园、图书馆等地方走走,让孩子多长点儿见识。吴兵强告诉,这些年,虽然有点累,但幸运地是自己一直都有活可干。"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在城市有个自己的家简直就是奢望,但是,我总有个信念,我们这一代没房子住不要紧,但一定要让下一代过得好。"
在省城太原,像吴兵强这样的外地打工者,还有很多。在他们的心中,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规划和计划。
贫病老职工:蜗居平房房屋老旧浑身伤
"住的是上世纪70年代改造后的破平房,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年老体弱头痛脑热的,还得走几里去迎新街看病;没有市场、没有银行、没有邮政电信办理点……这就是迎新街七平房居民的生活现状。"11月29日,在太原市尖草坪区七平社区走访时,一居民叹气说。
一排排陈旧的平房卧在灰蒙蒙的天空下,与附近的北固碾村漂亮高楼形成反差,街口两三个露天卖菜的摊点生意萧条。"都是些老弱病残,没啥生意做,我也是将就干。"摊主说。社区专职社工钟声介绍,七平房居民以省安装公司、二电厂大集体等单位为主,老职工、老居民多,贫困下岗职工多,但生活设施十分短缺。
2001年七平房纳入社区管理后,管理人员发现这里道路坑洼不平,水电时有时无,环境脏乱不堪,小偷、野狗出没。按说大同路通过这里,可连个公交车站也没有,人们到市里办事必须绕道迎新街坐车。经过工作人员几年努力,现在环境面貌有所改观。经过呼吁奔走,公交公司将途经此地的15路公交车在七平社区设了站。但随着大同路改造完成,斑马线处没有设置红绿灯,事故时有发生,这里成了老年人和小学生过马路的"危险地带"。
居民住房都是年久失修的老平房,产权单位省安装公司由于经营困难也再无力维修。了解到,早在2007年,尖草坪区就将七平房作为棚户区改造项目向太原市申报,但三年过去了,上千居民期盼的改造仍遥遥无期。一70多岁的邓姓老大爷说:"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苦了几十年,不知道有生之年还能不能赶上住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