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分红险收益:如何雾里看花
查看完整版本:分红险收益:如何雾里看花
2009/11/21 14:23:16
  "回归保障",无疑是2009年保险市场的最大动向。在此趋势下,分红险自然取代投连险和万能险成了投资型保险的大热品种。作为保险,注重保障的本质固然不错,但是作为投资型保险如若只注重保障而对投资属性避而不谈,无疑又有点矫枉过正的味道。
  不过,不像投连险和分红险有回报数据可供比较,分红险在这方面透明性是相当的差。根据保监会2009年年初发布的《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除向投保人提供红利通知书外,保险公司不得向公众披露或宣传分红保险的经营成果或者分红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在投保之前,你根本无从得知保险公司分红险的经营状况如何,是否相比其它投资对象更具优势,不同公司产品之间的比较更是无从下手。
  于是乎,各家保险公司只能在那里大肆吹嘘自家产品的结构优秀,或者是通过误导夸张等方式把普遍至多不过1.5%左右年化利率的保证收益部分粉饰的极为可观,而真正保险公司的分红水平如何,却成了一个"谜团",而是否能够买到高分红水平的分红险,也成为了一件比拼运气比拼人品的事情。
  那么,在选择分红险,在希望找到高收益率分红险的道路上,我们真的就只有碰运气一条道路吗?虽然保监会禁止保险公司披露分红险的经营成果和分红水平,但其实投保者依然存在一定的旁敲侧击的机会和途径。下文就将对此作一个介绍。
  保险具有规模效应
  分红险,就其产品设计而言,是由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优于定价假设的盈余,按照一定比例(目前规定不低于70%)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配的人寿保险,而实际经营成果与定价假设之间的差距主要来自费差、利差和死差。
  在这"三差"中,死差很大程度是由投保人的寿命决定,保险公司多少有点碰运气的味道;而利差和费差,就是保险公司可以主动掌控的部分了。
  先来说费差,所谓费差就是指保险公司实际的经营费用低于预计的经营费用时所产生的盈余。由于我们很难深入了解一家保险公司的运作,尤其是不可能深入了解其成本控制方面的运作,所以我们只能很直观的"以大为美"。很多保险专家建议投保者购买大公司的分红险,很大程度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大型公司由于经营多年,企业的办公场所往往为自置,品牌推广也早已完成,分公司筹建这一最耗费资本开支的工序也大体完成,所以其经营成本往往要较新近诞生仍在扩张期的保险公司来得小,从而产生费差的可能比较大。
  在这一项上,保监会每月公布的原保费收入统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保费十强尤其是那些常年进入十强的老牌企业往往规模较大,在运作上更具经营优势。以下便为2009年1-9月的人寿保险原保费收入9强。
  上市公司看财报
  虽然分红险红利来源"三差",但其实最主要的来源还是利差。利差的多少,与一家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A股市场已经有国寿、平安、太保三家上市保险公司,而且恰恰也是业内三巨头。分析这三家公司的财报,我们至少可以对于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下表是以保险三巨头过去五年财报中公布的总投资收益率数据,此数据一般被认为是决定分红险收益高低的"影子收益率"。大体我们可以看到,保险三巨头中,中国平安的收益率水平始终是比较高的,尤其是2005-2007年三个年度,虽然其2008年因为投资富通遭遇百年一见的金融危机而出现了227.90亿元的巨额账面亏损,但这并无改变中国平安总体投资收益水平,2009年上半年仅次于太保领先于国寿位于第二。将2008年的巨亏考虑进去,中国平安5年的算术平均总投资收益是6.50%,不过考虑到2008年这样的单项巨额亏损毕竟是百年罕见,以此来预估平安长期的投资水平多少有些不公平,所以笔者这里将2008年富通的227.90亿元亏损剔除后重新计算了其2008年的总投资收益,大体在4.49%的水平,同样是在三巨头中最高,而调整后的五年期平均收益则是7.88%,同样最高。
  作为业内老大,中国人寿显然是稳健的大家风范,虽然收益率多年是三家中最低的,但是一旦遇上2008年这样的A股大熊市,其收益率水平就成了第一,充分显示了其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至于中国太保,则介于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之间。
  看完上述数据,我们当有两个结论:
  结论一:保险公司是比较稳健的投资风格,对其长期投资收益率不可预期太高,如下表过去5年6%-7%的平均水平应该还算是比较中肯的估计。再考虑到70%派发给投资者,来自利差部分4%-5%的长期红利率应该是比较正常的。
  结论二:中国平安的投资收益率可以有相对较高的预期,不过相对要承受稍大的波动。不过考虑到保险总体本身已经很稳健,对年轻人尤其是打算持有十年二十年的投保人而言,这应该不是问题。更何况期交型分红险还具有定期定投的特质,有时候波动大一些反而有利于拉低成本。当然,如果你是一定甚至强烈的风险厌恶型投保人,那么也许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分红险会更为合适。
  万能险可供参考
  虽然保险"三巨头"的财务报表给了我们很多直观的数据,但毕竟大多数保险公司仍未上市。那么如何间接"揣摩"这些公司的分红险红利水平呢?其实同为储蓄类保险的万能险结算利率是一个可供参考的指标。
  之所以选择万能险结算利率,一方面在于万能险和分红险均被作为一种稳健型的投资类保险而设计,目前市场主流的分红险,其年化结算利率亦在4%-6%之间,如中国人寿2008年的红利水平在3.5%-3.6%,而2008年中国平安的红利水平为4.5%-5%,和万能险大体相近;另一方面,万能险具有平滑基金存在,其结算利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也取决于保险公司的平滑设计以及派息的豪爽程度,这点与分红险同样很是相近。
  下表为2008年迄今七家主要保险公司21个月度结算利率的算术平均值。先来看三巨头的数据,平安最高,太保其次,国寿最低,这与此前三巨头财务报表中我们看到的收益率排名是大体一致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平安的万能险过去这21个月度以来是七家公司中最高的,也是唯一在5%以上的,而泰康人寿以4.90%紧随其后,此外太平人寿和新华人寿的万能险结算利率水平亦相对较高。
  当然,用万能险结算利率来估算一家公司的分红险红利水平,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万能险利率本身,还会受到保险公司对此产品重视程度、促销力度等因素的影响,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更何况万能险与分红险也未必是完全一致。正如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向投保者大力宣传的"过往红利并不是未来红利水平保障"那样,过往的万能险结算利率更不可能是未来分红险红利水平的保障,其作用只能是参考。
  [链接]
  分红险新不如旧
  伴随新《保险法》实施,许多公司都开始了产品推陈出新升级换代的过程。是赶末班车买老产品还是再等等买新产品?对分红险而言,也许是"新不如旧"。纵览今次《保险法》修订,对于投保者的保障无疑是增强了,而保险公司推出新产品一方面是为了确保产品与《保险法》的精神相一致,另一方面恐怕也是趁机调整产品费率,确保保险公司增加的费率能够部分转嫁至投保者的身上。就此角度来看,分红险恐怕就是"新不如旧"了。
  谈及这个问题,不由想到中国平安昔年那批高利率保单。由于1990年代平安一度推出一批内部定价利率平均为6.1%的寿险产品,此水平不但高于后来监管部门定下的2.5%上限,亦较平安目前所有寿险产品平均3.5%的利率水平来得高,这使平安此后的经营背上了不小的历史包袱,但是对于那些买到高定价利率寿险的投保者,却是难得的好事,自然眉开眼笑。虽然此次许多保险公司产品的升级换代不可能出现如平安当年那么巨大的差距,但是旧产品相比新产品更划算点应该不出意外。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