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为什么总是有一些公司喜欢把旗下的明星基金给暂停申购呢?你以为基金公司真的是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考虑的吗?”上周末的晚上,一家基金公司的渠道顾平(化名)坐在新街口一家知名咖啡店里向讲述了一个“不能说的秘密”:在基金暂停申购的背后往往是暗藏着基金公司营销的玄机。
在这个有着近5年基金销售经验的年轻人眼中,除去基金经理的“老鼠仓”令人深恶痛绝以外,貌似日益壮大的基金业内还有着一些灰色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华夏7只基金暂停申购
由于过多的资金流入会使基金的规模变大从而难以有效地管理,基金公司将它旗下某只基金暂停申购的现象越来越多。
根据中国基金网显示,截至昨日,尚有30只左右基金处于暂停申购的状态,其中不乏一些明星基金,例如华夏大盘、中邮核心成长、中信红利、广发聚丰……
值得注意的是,华夏基金公司旗下的暂停申购基金最多,达到7只。
“大多数基金公司暂停申购旗下的基金,都是为了营销策略的考虑。”顾平再三叮嘱,不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因为自己还要“在这个圈子里混口饭吃”,“以往,暂停申购的基金大都是市场表现优秀者。尤其是当市场好的时候,某些明星基金仍然暂停申购就是基金公司抓住基民心理的一种营销策略,既然买不到明星基金,那就去买这家基金公司的其他基金。这样,基金公司就可以通过这种策略,而增加本公司其他基金的申购份额。”
当然,对于外界来说,基金公司解释“暂停申购”的理由总是冠冕堂皇的。
基金公司暂停申购的中大多宣称是为了控制基金规模,使前期表现好的基金可以维持其良好的业绩表现,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但是,很多时候,这是基金公司的一种营销策略,独立打造一只明星基金,控制份额,然后能够引发投资者对基金公司旗下其他基金的追捧。华夏基金打造的王亚伟和‘华夏大盘’,就是这方面最成功的案例。”顾平告诉,现在“王亚伟”这个名字的号召力在市场中是无法超越的,“这就是华夏基金成功的一点,尽管华夏大盘越来越像基金。”
截至2009年三季度,华夏大盘的份额为6.36亿份,二季度该数据为6.40亿份,由于这期间该基金暂停申购,这组数据表明,400万份基金份额在过去一个季度中选择赎回。
<!--分页-->为了营销而暂停
“一家基金公司的某一两只基金表现出色,是否就一定能证明这家公司的其他基金也会出色?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顾平告诉,如果基金公司暂停了明星基金的申购的理由是,因为基金经理的能力不足以管理规模更大的资金,那么公司旗下其他基金,尤其在投资业绩上显然很难从这能力有限的明星基金经理处得到多大帮助。
言下之意,投资者如果申购了该基金公司旗下的其他基金,“你难道还能指望,这个没有能力管理更大规模的基金经理,来帮助你购买的其他基金吗?”
近期,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陈玉罡和肖立强对国内暂停申购的开放式基金进行实证后发现,暂停申购的基金未能维持其良好表现,即暂停申购未能保护投资者利益。而做出暂停申购的决定更可能是基金公司为了得到溢出效应:基金公司通过关闭旗下的一只基金来引起投资者注意并促使其投资公司旗下的其他基金。有证据表明这种暂停申购的策略能有效地引起更多的资金流入该基金公司。
“做了那么多年销售,我太了解投资者了。大多数投资者在买基金的时候,都是冲着明星基金去的。一旦明星基金暂停申购,那么他们会退而求其次地选择同一家基金公司旗下的其他基金,而不会去认真考察他将要申购的基金公司过往的业绩。”不过,顾平告诉,基金公司没有明确的规定,打开申购和暂停申购是基金公司的一种营销措施。
“不排除暂停申购和打开申购算作一种营销手段的可能性,但不管它怎么营销,投资者最后关注的是基金做得怎么样,基金未来的表现怎样。”一位公司的基金研究员昨日告诉,就算基金通过营销手段一时扩大了规模,如果业绩不稳定,投资者就会赎回。“在这个过程中,基金确实需要更规范,与投资者沟通。如果基金业绩做好了,即使可能存在营销手段,只要同时保证了业绩,投资者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上述研究员还告诉,2007年5000点到6000点的时候,暂停申购的基金最多,当时基金公司觉得规模的急剧扩张可能不便管理。“当市场不好的时候,基金公司规模缩水,基金公司再打开申购这也无可厚非。基金公司暂停或打开申购有可能对基民的操作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不会特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