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令很多人对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抱怀疑态度,渐渐出现了人人想理财却又理财无门的情况。在客户心目中,理财经理应该是能为他们解决一切理财问题的专家,称职的理财经理应该对股市、汇市、期市的最新走势和新发理财产品的各种特性了然于胸。然而现实难以让人满意,理财经理要么给顾客出了一道买或不买的判断题,要么让云里雾里的顾客在不同产品间做一道难以下手的选择题。当顾客有了理财的烦恼与困惑时,遇上的却总是"一问三不知"的理财经理。
银行理财产品正在"被复杂"
理财产品越做越复杂,金价走高时银行扎堆发行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能源涨价时银行又推出挂钩能源的理财产品,现在大宗商品被经济学家看好了,银行又纷纷推出挂钩大宗商品的理财产品。打算购买理财产品的消费者却越来越看不懂,这个"钩"究竟是怎么"挂"上去的呢?
某外资银行最近面向市场推出一款挂钩黄金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与该行既往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不同,这一次,理财产品"潜在收益率"一栏并未给出明确的数字,而是一连串复杂的公式。在列出的两个公式里,一个名为"参与率"的概念与最初、最终金价相联系。这款一年期产品的回报率将通过这两个公式和最低回报率0.36%一起核算。投资者如果要了解潜在收益率究竟几何,必须先弄明白银行所谓的"参与率"和这堆繁复的数学符号背后的涵义。这对于一些本来就对理财产品一知半解的顾客来说,简直是难上加难。
收益究竟与什么挂钩
理财经理金小姐在被问及某个产品"参与率"的概念时,并没有立即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这是我们产品设计时用到的概念,这是一款保本的理财产品,最低会有0.36%的收益。"可是如果不晓得"参与率",怎么知道这款一年期产品的潜在回报率?不晓得潜在回报率,怎么做投资决定?在顾客的追问下,金小姐答应弄清这个"参与率"的真面目。
像金小姐这样的理财经理并非个例,面对顾客时,他们并不能给出真正的理财建议,而只是在现有产品序列中做排列组合,为客户做出一个"最佳"购买方案。理财经理们现在开口必提"投资风险","潜在回报"成为他们最怕被问到的问题。至于理财产品本身、投资某款理财产品的利与弊,很少有理财经理能说明白。
很多顾客喜欢问:"您觉得这产品有投资价值吗?"理财经理却常常"耍太极",尽其所能再次把产品介绍一遍,至于投资价值如何,还得留给客户自己判断。"理财的销售很讲究策略,什么样的产品适合什么样的人。年收益率3%的产品照样有人买,"在工商银行做了7年理财经理的王先生说,理财组合本身只能达到部分分散风险的作用,"想要利用理财产品组合来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非常小。"
银行客服热线的咨询作用一样令人失望,客服接线员除了对产品的认购期、最低投资本金能够给出完整解答外,其他问题都敷衍了事,或者将"皮球"踢给银行的理财经理,让顾客直接向开户行的理财经理咨询。
没人会发行让自己亏的产品
中国人理财的观念在改变,理财市场也在迅速发展,但似乎在银行之外,人们很难找到值得信任的渠道。这种情况下,银行想出各种概念"包装"理财产品不足为奇。参与理财产品设计、发行的陈先生透露,任何产品的设计都是发行人受益的,"没有人会笨到发行一个让自己亏死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