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mennong
2009/11/11 11:01:40
一向以稳健为标志的信贷类理财产品,近期被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推到了风口浪尖。该报告显示,目前新发行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已出现了循环贷款的身影,即依靠新发产品募集的资金,来偿还老产品的贷款。业内认为,这似乎有"庞氏骗局"的嫌疑。业内理财师提醒,信贷类理财产品属于非保本浮动受益型产品,投资者在选择信贷类理财产品时,应加强风险意识,详细了解产品细则。
产品涉嫌"庞氏骗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份名为《银行理财产品分析与评价月报2009年9月》报告指出,某款信贷类理财产品的说明中称,其本息支付,来源于贷款主体偿还的本金、新发理财计划的募集资金和信托贷款转让资金三个方面。有投资者认为,用新发理财计划的募集资金,支付前期投资者的本息收益,存在中国版"庞氏骗局"的嫌疑(所谓"庞氏骗局",就是用新投资者的后续投资资金,支付给老投资者作为本息收益,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投资,也就是俗称的"空手套白狼")。对于上述理财产品,专家认为它既对投资者不公平,也蕴藏着极大风险。
在这类理财产品中,潜在的风险包括贷款主体的信用风险、新理财计划不能成立的风险,或剩余期限的信托贷款无法转让的风险。也就是说,若产品到期时,新的理财计划未能如期成立,剩余期限的信托贷款也无法转让出去,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有可能受到损失。因此,这类产品本金和预期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投资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信贷紧张,信贷类产品收益率也跟着水涨船高。中国社科院理财产品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9月份信贷类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环比提高了11个基点。收益率走高,导致信贷类产品近期受到投资者追捧,但对信贷类产品充分了解的投资者却寥寥无几。据了解,信贷理财计划主要包括信托贷款和存量资产打包两种形式。首先,银行会对有贷款需求的企业进行授信审批,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后,商业银行需要借助信托公司的平台,将这些信贷需求打包成理财产品,再经由银行的销售平台出售实现融资。信贷类产品会不会出现风险,主要取决于这个产品对应的信贷资产会不会出现风险,信贷资产又对应资产的借款人的经营状况是否正常、信用是否良好。如果是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它经营状况良好、信用卓越,就相对认为这种产品的风险是比较低的。但如果借款人的信用不是很好,至少要有信用良好的企业来作担保,才能降低这个产品的风险。
业内理财师表示,购买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等于将资金借给企业。所以,投资者要清楚自己购买的是什么贷款。应尽量挑选产品信息公开的银行,因为每款产品一般都对应一家借款企业,有些银行并不透露这个关键信息。投资者除了比照产品期限和收益率高低外,更应该关注产品的担保方和借款方到底是谁,投资要至少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