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民一
纪兢:最早的基民 从头至尾热爱封基
职业:学术刊物编辑
年龄:41岁
基民生涯简介:1998年3月进入市场,第一批封闭式基金购买者。2004年前基金低迷,初为基民曾一度失去信心,但仍未清仓。2004年“突然开窍”,判断大盘即将见底,而且封闭式基金折价率高达50%,开始积极做多。2006年大牛市到来,手头的封闭式基金大翻身,其中基金普丰涨幅达700%。2007年底大盘暴跌50%,纪兢的总资产损失只有10%。目前大熊市阶段正积极做多,心态良好。封闭式基金一直占超过五成的仓位,从未买过开放式基金。
买基心得:坚信封闭式基金是一座金矿;坚持价值投资,折价率越高机会越大;在市场最低迷时,一定要重仓位。
基民成熟度:★★★★★
初体验,听天由命
经历过几次大熊市和大牛市的轮番洗礼,初为基民时的大悲大喜早已远离了纪兢。长达十年的基民生涯,不仅让他的财富翻了三番,还给了他一份冷静以对基金市场潮涨潮落的从容。如今他老到得游刃有余,且波澜不惊。
纪兢是中国最早基民之一,1998年基金金泰上市时,他是首批成功申购者。在此之前他已经在股市摸爬滚打了好些年。第一次出手是在1994年4月,电视机很热,但大熊市已到,深康佳股价从最高价28元跌至10元,纪兢认为入市时机到了。他投入一万元买入了这只人生中的第一只股票,这对当时的他来说是个大手笔。
第一次涉足股市,选的又是热门股,而且还在低价位买进,满怀期望的激动心情至今难忘。但是,大熊市很快给了他一个下马威。被牢牢套住一年半后,纪兢以持平价卖掉了它。第一次炒股就这样有惊无险地草草收场。在此期间,纪兢还买过一些其它的股票,但几乎都打成了平手。
1998年3月,中国首批封闭式基金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正式设立。正在寻找新的投资品种的纪兢参与申中签4000份基金金泰。一个月后基金金泰的价格从1元涨到1.5元,纪兢将4000份全部卖掉,赚了2000块钱左右,30%的获利让他很满意。但是,基金金泰很快突破两块钱,4月30日涨到2.2元!
虽然从现在看来,封闭式基金折价比溢价更常见,但是当时封闭式基金刚在国内出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没人知道它是该溢价还是折价。“涨到2.2元时,我也觉得很可惜,那么早就卖掉了。但是现在看来100%的溢价是严重不合理的,那是炒作的结果。”
后来随着新的封闭式基金不断发行,纪兢又申购中签过多只封闭式基金。但从1998年至2003年,大盘正处于漫漫熊途。封闭式基金价格一落千丈,折价率越走越高,好几年不分红,惨淡得很,绝大部分基民对封基失去了信心,纷纷割肉出逃,关注封基的人几乎没有了。当时纪兢持有基金普丰等几只被牢牢套住,挣的钱也差不多赔进去了。因为太过于失望,他也没什么兴致去积极操作了。行情好能翻身,行情不好就等着亏,听天由命,做得被动。
在熊市与牛市之间成长
2004年对于纪兢的基民生涯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当时大盘依然在下跌,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高达50%,市场气氛仍然很低迷。凭着多年对股市的观察,纪兢感觉大盘应该快要见底了,国家也在这个时候推出相关政策扶持股市发展。
持续几年时间对基金的深入了解,在判断一只封基的优劣上,纪兢也渐渐放弃刚开始时看谁涨得快就买谁这种追涨杀跌的不成熟做法,转而更关注封基折价率的高低。他认为,折价率越高意味着价值被低估得越多,升值的空间就越大,这个时候可以考虑买进;折价率低说明价值被高估,就要谨慎入市。而且,在纪兢的投资分析中,封闭式基金投资股票比例不得超过70%,这也就意味着,当大盘下跌50%时,封闭式基金的净值理论上只跌35%。
低估就加仓,高估就减仓。按照这样的策略,当大盘在2004年跌到1000多点时,纪兢开始加重封基仓位;2005年6月大盘跌破1000点,许多封基折价率超过50%时,纪兢已经满仓。2006年大牛市终于到来,纪兢重仓持有的几只封基都实现了大翻身。其中仅仅是基金普丰一只,涨幅就达到700%。这几只基金让纪兢的总资产在这一轮牛市中几乎翻了一番。
当然,牛市之后是熊市。2007年底开始中国股市频频下滑,大盘指数从最高时的6000多点腰斩为3000多点,跌幅达到40%,但对纪兢的影响却不是很大,总资产损失只有10%。在这一轮熊市过程中,纪兢再次坚守了以往的操作理念。3300点时他已加到八成仓位。“目前还没跌到我的心里底线,如果跌破3000点,我就敢满仓了”。纪兢手上持有基金景福、基金瑞福进取、50ETF等多只基金,心态保持得很好。
只爱封闭式基金
在纪兢的持仓记录中,封基始终占有至少半席之位,从1998年至今从未买过一只开放式基金。为何对封基如此情有独钟?纪兢觉得这首先源自自己稳健的投资习惯。他认为,中国的封基目前折价率都普遍偏高,按照国际上封基折价率10%左右的合理比例,国内的封基显然有很大的升值空间。相对于股票来说,封基可能没有部分股票抗跌,但它是一种相对稳定、低风险的投资品种,涨速处于中上水平,跌幅也不会太夸张。
也不是没有迷茫过。在2005年至2006年开放式基金大发展的时候,纪兢曾经一度打算为开基敞开仓门,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他认为开基的业绩虽然比封基要好,但它“好”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基金公司在某个特定时段优先为开基配备人才,还有业内传说的内部利益输送,也就是封基为开基建仓、出货等帮忙。这些都是不合理的现象,迟早都应被纠正过来。而封基普遍高达40%的折价率却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升值空间。所以,只要封闭式基金还有10%以上的折价率,纪兢决定一定不去碰开基。
股市多变化,调整好心态很重要。纪兢的经验是,首先要对中国经济做出一个自己的判断。如果对大的经济环境没信心,是很难在股市长期打拼的,建议还是远离。相反,如果认定了宏观经济的发展前景是好的,那就要讲究一些具体策略了。他将资产分为大致两个部分,其中大部分都用来做长线,保留20%左右做短线,目的是保证手头时刻有可调动的“机动兵力”。
十几年走过来,纪兢感慨中国股市不规范之处太多了,一只绩优股可在短短一两年时间变成垃圾股,面对暴涨与暴跌的行情,作为一个普通的投资个体常常觉得很莫名其妙,所以他更愿意选择通过有专业团队的基金公司来投资。但即便如此,在选择一只基金时,他也很少将基金经理纳入参考因素,他觉得普通老百姓可了解到的信息毕竟太少,真正清楚基金经理是个什么样其实很难,关键还是靠自己对基金背后相关资料的详细琢磨。
伴随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诞生与完善,老基民纪兢感受到了中国基金市场的不断规范。但作为一名对封闭式基金情有独钟的基民,他认为目前国家对基金公司的管理政策有很大的弊端,封基的管理费不按业绩而按市值提取,市值越大提成越高,这会导致基金公司不愿意分红,并引发高折价率,由此产生的损失却由投资者来承担,这也是不公平的。对封基应当规定及时分红,按业绩提管理费,避免封基高折价和不被公司重视的现状,提高封基经理的积极性。
此外,或许正是因为坚守稳健的投资习惯,纪兢说自己几乎没有哪一只股票或基金把握到了最高价位。它们经常涨跌得都超乎想像。如果心态再沉稳一点,那收益可能远远超过目前状况了。如果说十年基金经历的遗憾之处,大概就在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