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化投资”热潮不减。作为今年业绩表现最好的类型,三季度24只指数基金总体净申购超过200亿份,好于全部基金净赎回情况,可见市场对此青睐有加。在如何挑选指数基金方面,不少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新课题就是,如何衡量基金管理人在被动投资上管理水平的高低。
今年易方达基金公司旗下的深圳100收益翻番,居所有基金收益第一名,目前易方达旗下指数基金的规模已经接近500亿元,是国内管理指数基金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日前,采访了易方达指数投资团队,为读者深入剖析易方达的指数基金管理之道。
七人团队各司其职
据了解,易方达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组建指数基金投研团队的公司之一。指数投资团队负责易方达旗下所有指数基金的日常投资运作,团队成员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基金林飞负责投资管理;基金经理助理王建军除了协助林飞进行投资管理和基金日常运作外,还兼任一部分数量化工作;一名数量化研究员负责研究支持,包括金融工程及ETF投资研究、指数研究和一部分产品开发研究;三名交易员负责日常交易(含组合交易)、ETF补券交易、申购赎回清单(PCF)等ETF盘后事务处理;一名风控专员负责风险控制、绩效评估和绩效考核。
基金经理林飞告诉,被动型产品与主动型产品的管理相比,更加体现了流程化和团队化的特点。因为,被动型产品的管理目标主要是减小跟踪误差,就这个目标而言,管理中每一个环节都同等重要。“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增加基金最终所表现出来的跟踪误差。”
“指数基金的管理是一个分工协作的过程,虽然都是以基金经理的名字出现,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团队的支持,是不足以保证产品的正常运作的,也不会看到投资整体的表现。”讲到管理指数基金的心得,林飞很谦虚,也很实在。
六方面精细化管理
指数管理是一个庞大的同时也是精细化的系统工程。“日常运作管理包括六个方面:组合现金头寸管理、申购赎回管理、成分股调整管理、组合定期再平衡调整、个股事件管理、其他方面管理。”林飞团队介绍说。
基金经理王建军向展示平日里他们使用的“十八般武艺”,光是工具就比主动投资复杂,有PCF系统、组合交易系统、跟踪误差监控系统等等,还有一系列的归因分析工具,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各种各样的系统和模型蔚为大观。
林飞认为,指数基金的管理流程和其他公募产品是比较类似的,但是在具体细节实施中,指数基金必须依靠强大的团队进行分工协作,并精细化管理。“它更主要体现的是产品的特点,而不是某个个人的特点。”
投资管理人是否有效地付出这些努力,最后都会体现在指数基金业绩的差别上。“主动型基金业绩是可控的,被动型基金是跟随指数的,但是管理成本是可控的,跟踪误差也是可控的,这反过来也影响了指数基金长期的业绩差异。”基金经理助理王建军对此也深有感触。(吴谭)